发布时间:2024-12-27 13:58:18 来源: sp2024122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显著特征、发展路径和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牢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重大变革,同时涵盖发展方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全方位、系统性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并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推动先进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是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提高经济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必须坚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跃迁的方向,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革命性力量;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力的发展是连续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努力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充分认识我国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更加夯实。
产业体系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工业规模保持全球领先,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30%,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多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8.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撑起国民经济“半边天”。基础设施形成超大规模网络,截至2023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600万公里,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29.2亿千瓦,5G基站总数达到337.7万个,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推进,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3.2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产业绿色化转型成效显著,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较2012年降低9%以上,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业融合化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催生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业态,有力助推实体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韧性和竞争力稳步提高。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不断巩固,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强大的生产配套能力。产业体系先进性持续提升,近年来技术密集型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高铁、电力装备、船舶、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一大批优势产业,涌现了一批技术先进、国际领先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产业链补短板取得明显进展,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实现从无到有、从不可用到可用的重大跨越。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全力做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围绕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我国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推动各项产业政策落地见效。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以投资带动产业体系补短板、锻长板。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培育更多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体系质量和效益。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安全保障,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据要素×”行动计划。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动5G规模化应用。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强化宏观指导、前瞻谋划和有序布局,构建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相关政策和规划体系,布局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三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完善社会信用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合理配置,引导高端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已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同营造创新生态。加强投资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引进外资,在增值电信、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开展准入试点。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继续支持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5日 10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