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代表委员热议“京津冀协同”: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4-11-25 07:13:29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天津1月25日电 (杨子炀 周亚强)“立足十周年新起点,持续在机制、平台、途径、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拓展三地合作广度深度,形成更多协同发展的新成效。”2024年天津两会正在进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京津冀协同”引发天津两会代表委员们广泛热议:要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与京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

1月23日,天津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中新社 记者 佟郁 摄

  天津市市长张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过去一年,京津冀三省市协同推进机制更加务实紧密,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协同扎实推进,2024年要在取得更多成果成效上展现新作为。

  2023年,天津围绕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其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居“十项行动”之首。一年来,天津与京冀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京津产业合作对接活动,津兴城际正式通车,“一企一证”场景统一、区域异地就医“一码通行”……从交通互联到服务共享,从协同创新到产业协作,三地协同发展更加向纵深推进。

天津市人大代表,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受访者供图)

  天津市人大代表,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表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武清区提出以“一城一带一商圈”建设支撑“京津明珠”,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即加快建设京津产业新城、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大力激发以高端时尚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发展新动能。2024年要坚决扛起“经济大区”责任,用足用好区位、交通、产业、生态等综合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互赋能,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武清样板”。

  天津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更加注重市场化引聚资源要素,主动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唱好京津“双城记”。持续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等既有合作平台承载质效,年内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

天津市人大代表、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周亚强 摄

  “应该说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北京中关村在京外第一个重资产投资的项目,实现了京津之间这种利益的融合。”天津市人大代表、宝坻区副区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王浩告诉记者,12年前从北京大学来到天津宝坻区挂职锻炼的他,全程参与了这座现代化科技新城的诞生和发展。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如今,这里正加速蝶变成长为“协同高地”。

  王浩说,2024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要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要素向科技城流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科技城布局,加快南开中学科技城学校建设,引进国内一流大型商业综合体,植入科技、工业体验等业态,“把科技城建设成为一座吸引优秀年轻创业者的浪漫活力之城,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宝坻篇章’。”

天津市政协常委霍启刚。(受访者供图)

  “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整个区域的协同效应。无论是京津冀、大湾区还是长三角,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再次回到天津履职的天津市政协常委霍启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深厚的经验,而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三地形成“文体合力”值得思考。

  霍启刚建议,京津冀可以更聚焦于举办青年体育联赛、文化嘉年华等品牌活动,以文体活动促进京津冀人民交流合作;发挥各个城市的定位和优势,共同申办国际大型活动,以区域性文体盛事拉动京津冀经济发展。同时,以古迹、体育场馆打造京津冀旅游路线,如“一程多站”,在1小时旅游圈内为旅客提供各种主题旅游路线,共同讲好中国故事,“让京津冀成为‘产城人景文’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