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家博物馆上榜”带来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4-11-24 14:58:14 来源: sp20241124

  【文化评析】

  作者:李思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国博物馆很好逛”的美名已远播海外。据媒体报道,近日公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全球主要景点游客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7家中国博物馆上榜全球前20,占了1/3。

  从藏品超过百万件,以“中国青铜器之最”的后母戊鼎镇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金锁穹顶、美轮美奂,被誉为“科学爱好者天堂”的中国科学技术馆;从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交相辉映的南京博物院,到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的苏州博物馆;从马王堆出土文物荟萃的湖南博物院、越王勾践剑惊艳天下的湖北省博物馆,到馆藏集岭南文物之大成的广东省博物馆……这些中国博物馆中的代表性场馆上榜全球前20,令世界瞩目,使国人振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地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总量巨大、灿若星河,各类博物馆馆藏琳琅满目、大放异彩,上榜全球前20的7家博物馆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上榜,是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及显著成就的缩影,建立在中华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留下的丰厚遗存基础之上,也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有理由为中国优秀博物馆上榜、被更多人“看见”而高兴和自豪。这种认可和赞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进一步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方能让它们更好服务社会、教育启迪大众、增进文化认同和交流互鉴。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近年来,博物馆热度始终不减,不过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博物馆“景点化”倾向。当一些文化厚重的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场所,如何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就成为新的课题。例如,须吸引和引导人们在打卡、拍照之余,真正了解博物馆的文物,走进文物背后的文化世界;培养更多科普与讲解人员,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参观者提供更丰富更有质量的讲解,让逛馆更加有趣有益;面对巨大的人流量,应持续加强博物馆管理,让逛馆更舒心和安心。凡此种种,都需要博物馆着眼于满足观众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努力提高服务品质。

  博物馆是很多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它更是弘扬历史文化、开展青少年历史观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场所。怎么把博物馆用好,让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物“开口说话”,实现熏陶、启迪、教育的功能?可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让一些重要的国宝级文物知识成为广大青少年普遍掌握的文化通识?怎样建立健全博物馆科普人才队伍,让古老的文物为更多人所熟知?如何缓解大城市和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的博物馆资源占有不均的问题,让博物馆资源覆盖面更广?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思考。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文物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增强文博院馆的文化属性,不断创新、凝聚认同、增强自信,需要持续破题并解题。(光明日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