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01:37 来源: sp20241221
央视网消息: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肩负汇民声、聚民意、传民情的重任,用心用情履职尽责。
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院士,多年来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聚焦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两会,乔红委员将就夯实关键核心技术“中腰”、加快打通国家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等履职建言。
春节刚过,全国政协委员乔红就来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调研,进一步完善2024年的提案内容。创新中心成立三年来,已经聚集了30多家机器人企业及研发中心。乔红调研发现,创新中心虽然整合了机器人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创新主体资源,但在产学研共融发展上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通过走访调研,乔红委员发现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市场广阔,但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构建高水平的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
作为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委员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攻关,也非常关注上下游产业链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2023年全国两会,乔红委员就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中的痛点和堵点在提案中提出两个共融,也得到了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乔红表示,希望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能够共同一起为国家做事,同时,希望学术、技术和落地能够共融。这两个“共融”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都进行了很好的正面回应,他们也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深度参与了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乔红在调研中发现,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但是不少传统产业在转型发展中虽然势头强劲,却也面临不少困惑。
首钢园项目负责人高展介绍,首钢园地区已经引进了二十几家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这个核心区有几家企业各自的技术都是分散的,需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平台,把科研力量带进来、把企业的势能串起来。
过去一年,乔红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调研发现,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效能是更好促进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核心技术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的重要因素。2024年两会,乔红委员将就夯实关键核心技术“中腰”、加快打通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等提出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海金航:科技管边 加强边防现代化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边防建设的大力投入,戍边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科技管边水平不断提高。驻守雪域高原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海金航对边防日新月异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履职以来,他一直关注着科技手段如何在管边控边中发挥作用。
为了能提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化建议,在高原服役了7年的海金航,又一次踏上了熟悉的巡逻路。他要在这条海拔落差近3000米,涵盖热带到寒带所有气候类型的巡逻路上完成这次实地调研。
这条巡逻路海金航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常年与这里的大山相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海金航介绍,墨脱境内海拔落差比较大,又处在地震带上,每天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塌方,在巡逻路上更是如此。人眼有的时候受到限制,很多地方的危险不能够提前观察到,现在有了无人机,就可以更好地去发现和规避这些风险,同时,这也极大地方便了道路勘探。
近年来,各式科技戍边装备不断更新,但是受高原环境和气候影响,部分装备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还是不尽理想。
海金航发现高海拔地区极端的气候条件,给智能化设备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怎样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边防,成了海金航一直思考的问题。
巡逻结束后,来不及休息,海金航又来到了某无人机运补点了解情况。这几年,空中运补逐渐成为常态,一线官兵的日常物资得到了保障。就下一步无人机运补发展方向,海金航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海金航表示,下一步无人机运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由现在向哨点定点保障,变成向巡逻官兵、巡逻路上的伴随保障。在官兵们巡逻的途中,给巡逻队补充一些野营器材、给养器材,减轻他们巡逻的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聚焦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某研究中心主任付小兵,长期致力于战创伤救治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过去的一年,他坚守一线治病救人,牵头组织科研攻关,围绕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深入基层展开调研,完善形成提案。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医学专家,付小兵2024年的提案聚焦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表示,如果出现重大灾难、自然灾害,怎样在早期让伤员能够“救得下、治得好、康复快”?如果城市发生大批量的伤员,几十个伤员怎么救?
付小兵介绍,“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是伤员最佳的救治时间,创伤现场快速治疗更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可以为应对突发创伤救治打好救援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付小兵表示,如果从致伤机制来讲,确实有些战伤的损伤程度范围比平时创伤要严重。比如现在是高速武器,他们最初谋划用生物技术来治疗烧伤、创伤,就是治疗战伤需求,但是后来这个技术就用于到百姓的创面治疗。所以,这个研究是军事医学的需求,同时,也是服务于广大百姓的需要。
以战伤救治为代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更多的创面修复技术已经应用在糖尿病足、褥疮和放射性创面等的治疗上。采用生长因子来治疗烧伤和创伤,比传统治疗要缩短4天左右,整个创面愈合率提高10%左右。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人体汗腺再生获得成功,首先把生物3D打印皮肤用于患者,能够初步构建含有汗腺、毛囊和皮脂腺等皮肤附件的新型皮肤,这一技术在战伤救治中也格外重要。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