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0:58:13 来源: sp20241221
闸口盘车机械复原装置
村童闹学
秋风纨扇图
展厅内的古典中式花窗
头发飘逸的女子 以上图片均为上海博物馆提供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杰出艺术家留下无数璀璨多姿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为文明前行注入勃勃生机。2023年12月10日,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开幕,精选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真迹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同场展出,从“东西方在相同时代却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东西方在不同国度却异曲同工的艺术风格”两个视角,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开启跨越时空的对话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家喻户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他创作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绘画作品堪称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为后世留下许多珍贵手稿,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耀眼的全才。然而,达·芬奇存世的绘画真迹屈指可数,且绝大多数作品不可移动或禁止出境,对许多观众来说难得一见。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展示了意大利唯一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首次来华展出的《大西洋古抄本》中11幅达·芬奇的珍贵手稿、同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2幅珍贵素描,以及达·芬奇的弟子波塔费奥、梅尔齐和卢伊尼的肖像绘画作品。同时,展览甄选11组、共18件馆藏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其中包括五代时期的《闸口盘车图》、南宋画家梁楷的《白描道君像图》和“明四家”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与达·芬奇领衔的文艺复兴大师在同一空间展开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艺术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也与文明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伴随朝代更迭,艺术家的绘画风格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无论中西,核心文化观念皆贯穿各自艺术史:源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艺术重视数理与“形式和谐”,中国艺术更重视绘画的“心理和谐”。于是,西方绘画之“理性”与中国绘画的“感性”构成世界绘画史的一体两面。然而,在东西方绘画的发展进程中,尤其在15世纪前后,二者经历了相似的历史阶段,虽然相距甚远,但在隐逸与世俗、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等艺术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探索出类似的美学路径。本次展览以绘画作品为对话载体,时间跨度500余年,展现出东西方绘画从艺术创作、哲学思想到体悟自然、观察世界的审美视角与思考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异曲同工之妙。
打造沉浸式艺术空间
在布展方面,“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凸显趣味性与互动性,将展厅划分为多个空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连通,令观众在美轮美奂的展厅中沉浸式完成这场艺术之旅。
在15至16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中,达·芬奇最善于通过绘画表现自然界中的万物情感并描绘其各自样貌,这与同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风格和造型特点遥相呼应。于是,达·芬奇领衔的18幅西方艺术作品位于主轴线上,18幅中国绘画作品以半圆形围绕,展开叙事。例如,《秋风纨扇图》和《头发飘逸的女子》相隔一扇古典中式花窗两两相望。东西方绘画艺术透过花窗遥相呼应,既突出“对话”的理念,也增添“曲径通幽”的意境之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艺复兴似乎非常遥远,但从“同一时期”这个角度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约等于”中国明代。在与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画家里,个中翘楚非吴门地区的“明四家”莫属,即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以仇英的《临宋人画十五开册》为例,展览选出的6幅画作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的作品相互对应。例如,在《半间秋光》中,一名女子正对镜端详。“照镜子”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的常见主题,表明当时画家的关注对象已经从神转移到人,越发关注人类与自我。又如,《村童闹学》描绘了炎炎夏日、绿树掩映的村校中,一群孩童趁老师打瞌睡时嬉戏玩闹的情景。这幅画作笔法多样,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将儿童的活泼可爱勾画得细腻生动、形象逼真,与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同一题材作品的不同呈现最能令观众直观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异与同。例如,米开朗基罗的素描《腿》,对骨骼与肌肉的描绘冷静、客观、写实。明代画家郭诩的作品中同样出现了骨骼和肌肉,但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中如解剖般精准的写实画法不同,他对人体的描摹更加抽象写意,充满情感。
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绘画偏重写意,西方艺术侧重写实,其实并不尽然。《头发飘逸的女子》被称为达·芬奇最具东方美感的油画作品,描绘了一位头发飘逸的年轻女性,侧脸相对,双目低垂,轻轻颔首,沉浸于思绪之中,脸上带着一抹似有若无的微笑。画家在一块精心挑选的胡桃木板上用赭石颜料快速且概括地勾勒出轮廓,再用铅白颜料层层渲染,表现出绝妙的光影对照。画中女子五官虽精致立体,但飞扬的头发仅寥寥数笔,结合那抹神秘的微笑,达·芬奇通过留白的方式令观众沉浸于无限的想象空间,颇具中国传统绘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又如,《闸口盘车图》使用了透视法,所绘“双轮驱动”的水磨装置精巧细致,可与达·芬奇手稿中机械设计的精细准确比肩。当时,达·芬奇已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时期的吴门地区也设有多间画坊,运作机制颇为类似,东西方艺术家们都需为生计奔忙,彼此间的命运也有着相似之处。
为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达·芬奇的绘画成就与科学发明上的奇思妙想,博物馆4楼第三展厅展示出一系列以其手稿画为灵感的模型装置和多媒体艺术作品,与闸口盘车机械复原装置同场亮相,后者展现出中国古人在水利应用方面的杰出成就。借助当代科技和影像艺术,达·芬奇手稿中的机械草图和《闸口盘车图》里的“磨坊”被复原成极具现代感的机械装置,令观众触手可及。
美美与共,联结世界
“乘物游心、美美与共”是本次特展的主旨。“乘物”强调理性,“游心”重视感性,东西方艺术的理性与感性具有共通之处,可以互为补充。展览希望通过东西方艺术的平等对话,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在相互借鉴中展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当下,世界各大博物馆在重点展现本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同时,还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展现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致力于通过展览推动世界文明对话。未来,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推出聚焦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与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等世界知名文博机构展开合作,引进高质量海外展览;继续推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和水下考古调查;继续组织策划上海博物馆文化“走出去”品牌——“百物看中国”系列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继续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最新成果,打造“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这些展览不仅向公众展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底蕴深厚。透过博物馆这扇文明之窗,人们将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中丰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而增信释疑,消弭分歧,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馆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4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