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4:46:38 来源: sp20241201
近期,一些美方人士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论调,宣称“中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绿色产能过剩,中方为消化过剩产能,大量出口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他国经济。”
事实究竟怎样?我们不妨先走进中国广交会,看看这个观察国际贸易的风向标。
4月15日至19日,以“先进制造”为主题的广交会第一期成功举办,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
“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形成潮流,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希望在这里采购更多新能源汽车产品。”来自欧洲的采购商埃利顿说。
“全世界都对中国绿色技术感兴趣。”美国进口商史蒂文·塞利科夫直言,他很愿意在中国寻找商业机会。
截至4月19日,来自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5440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比上届同期增长23.2%。其中,欧美采购商22694人,占18.1%。
一边是有关国家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绿色产能过剩损害他国经济”,一边是“全世界都对中国绿色技术感兴趣”的事实。两者反差鲜明,真相不言自明。
产能过剩,是指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但事实上,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各国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已有130多个国家宣布到21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绿色贸易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
也就是说,当前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何来“过剩”一说?
再从经济规律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某种产品,其他国家不应设置关税壁垒,而是应该进口这一产品,同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今天的中国,发展绿色产业、拓展绿色贸易,是顺应全球发展大势的选择,以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确实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这有助于世界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绿色贡献实实在在。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通胀高企的背景下,中国充分发挥完整产业链优势,向世界提供以“新三样”为代表的质量好、效率高、价格公道的绿色产品,不仅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的绿色产能是全球绿色发展的优质产能、稀缺产能。
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高质量的清洁能源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英国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奥力·鸿驰坦言:“中国产品为全球市场带来巨大机遇,而不是威胁。全世界都在分享中国绿色发展带来的市场红利。”
瑞士《新苏黎世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费舍尔日前刊文指出,“西方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实际上是虚伪与短视的。”“如果西方能够购买到价格适宜的光伏产品、风能产品,或者如果来自中国的富有创新性的电动汽车能够促使欧洲制造商加快创新步伐,这都将是消费者乐于见到的。”
在诸多事实面前,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一谬论自然不攻自破。需要警惕的是,面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成果,美方一些人士所思考的并不是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而是想方设法打棍子、扣帽子,其背后的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令人担忧。
这些年来,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冲击论”,再到“产能过剩论”,有关国家一些人不断构建“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这些论调无一例外是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搞贸易限制,扭曲市场秩序,既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不利于本国和全球消费者。
国际有识之士指出,“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这一论调对全球贸易而言是潜在的危险。其目的是为了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以不正当手段维护有关国家在全球的经济霸权。这注定是不得人心的。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一个持续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唯有世界各国携手并进,才能唱响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和美乐章。(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