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0:55:51 来源: sp20241205
甘肃临夏积石山6.2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是严寒中全力救灾救援的“硬仗”。
全国上下倾力支援,全力救灾,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24小时内快速抢修线路抢通道路、打开生命通道,迅速救治伤员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72小时后从应急性临时安置进入固定性过渡安置阶段……
如今,灾区按下“重启键”,正在逐步复课复学、复工复产,努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生死时速“24小时”
12月18日23时59分,强震突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加之当地高原高寒,抢救生命刻不容缓。
19日开始,积石山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门前,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将陆续送来的伤员抬至担架和轮椅上,迅速推至急救科进行救治。地震发生后,这所医院迅速发出“集结令”,600多名医护人员半小时内全员到岗。
从深夜到清晨,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轻伤员就地治疗,危重症病人则转移至临夏州和省城兰州进行救治。积石山县人民医院骨科医生方大庆一直在负责接诊和分流工作,“受伤群众主要是四肢外伤、胸外伤、脑外伤、挤压伤,及时治疗既是抢救生命,也能消除受灾群众的恐慌心理。”
这一夜,在积石山县通往临夏州和兰州市的高速公路上,一辆辆救护车呼啸交错,一条道上及时送转一位位重伤的群众,另一条道上来自广河县、永靖县、临夏市等邻近县市的救护车奔赴灾区。
来自兰大一院、兰大二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的50多名专家支援到积石山县人民医院,深入科室会诊救治。19日凌晨3时45分,由急诊、重症、神经外科、骨科等9名医生组成的兰大二院支援震区第一医疗队抵达临夏州人民医院,开展地震伤员抢救工作。这是震后第一支到达震区的支援医疗队。
一位48岁的妇女,因为地震墙体垮塌,全身受压、多处骨折,胸部以上皮肤呈蓝紫色。医疗队员、兰大二院外科ICU副主任医师陈宇断定这是典型的创伤性窒息综合征,迅速指导临夏州人民医院ICU制定治疗方案,转有创呼吸机辅助治疗。通过争分夺秒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逐渐转危为安。
与此同时,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兰州新区支队和甘肃蓝天救援队的搜救人员,携带搜救犬,连夜走进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村落,开展地毯式搜救。
“不放过每一个倒塌的房间、每一段倾覆的院墙。”蓝天救援队搜救犬训导员吕志辉牵着搜救犬,在倒塌的房屋瓦砾中反复寻找生命迹象,并查看屋内是否有老人和孩子被困。
24小时内,甘肃出动救援力量4500多人、820多台车辆赶到灾区,进行全覆盖、无盲区搜救;临夏州4000多名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组织调配食品和生活物资,同时开展“拉网式”“地毯式”全覆盖震后地灾隐患排查,实时开展监测预警,防范次生灾害发生;12月19日下午,通往灾区的公路全面恢复通行,受灾群众全面恢复用电……这是一场快速、高效、有序、有力的救援行动。
19日凌晨3时43分,积石山县寨子沟乡一名孕妇在救护车和积石山县人民医院里,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经历了近3个小时的艰难分娩,平安生下女儿。
新生儿的啼哭声从产房中传来,这是积石山县震后首个“地震宝宝”。
从帐篷到板房的“72小时”
在积石山,零下10多摄氏度的冬夜,寒风萧瑟,棉质的帐篷还是有些单薄。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是与时间的另一场赛跑。
争分夺秒把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时间配发到安置点和群众手中,搭建板房让挤在帐篷中临时安顿的受灾群众尽快搬入,这是积石山面临的又一场“硬仗”。
12月19日夜晚,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进入记者眼帘的景象是:帐篷外,排气管冒出白色热气;帐篷内,火炉里木炭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严寒和灾后的恐慌。
大河村安置点位于镇中心广场,在这片镇上难得的开阔空地,一顶顶帐篷在各方努力下快速搭建起来,一碗碗热饭送到群众手中,一个个火炉燃了起来,受灾群众有了“临时的家”。
受灾群众何绍奇所在的帐篷里,4张行军床都铺上了防潮垫、电热毯,住了3户人家11口人,虽然拥挤,但帐篷内很整洁,物资也很充足,桌上还放着工作人员发的橙子。
“地震发生后,我们一家很快得到了安置。19日上午,我们喝上了热粥,还有鸡蛋、牛奶。只要人平安,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何绍奇说。
20日晚上,梅坡村的160间活动板房全部搭建完成,配备了床位、被褥和火炉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这是积石山地震灾区建起的第一批板房,距离地震不到48小时。
据了解,这批板房曾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兰州新区项目部的职工宿舍,拆掉“工房”送到灾区做“板房”,新区分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冯兴隆说:“接到任务后,我们连夜组织人员和车辆,拆运板房送到灾区,尽快保障村民生活。受灾群众期盼的眼神,就是我们救援的动力。”
刘集乡是积石山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从21日晚开始,由中建八局和甘肃建投承建的板房宛如一条长龙,沿河岸依次分布,工人们加紧安装板床,搬运煤炭,为炉子架设烟道,生火取暖……
“地震第一天在面包车里躲了一晚,第二天下午就住进了救灾帐篷,难以想象不到72小时就搬进板房里了。”团结村三社村民赵生礼说。
21日凌晨,按照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安排,省交通运输厅紧急启动6000套活动板房运输工作,高速、路政、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昼夜不停采取循环轮转方式,多装多运快跑,在5天内将板房全部送达灾区,安装就绪。
眼下,甘肃从兰州、白银、临夏等地货运企业调度大货车,连同河南、宁夏、青海等外省区赶来的车辆,共计700多辆大货车,载着一座座活动板房源源不断运往积石山地震灾区。
记者从临夏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截至24日16时,积石山县在大河家镇、石塬镇、刘集乡等重点乡镇确定集中安置点48个,已累计建成活动板房7500余间。
震后第5天,受灾群众安置方面,已经从前期应急性临时安置,转向固定性过渡安置,预计到27日受灾群众都将从临时安置帐篷搬入活动板房中,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震后七日,新的开始
12月25日上午10时,深切悼念积石山6.2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仪式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文化广场举行,在向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后,防空警报在长空中鸣响……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截至22日8时的统计显示,地震累计造成当地117人遇难,781人受伤,近1.5万间房屋倒塌……
在这一周时间里,各方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汇聚,为灾区群众生活安置“托底”,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活自救。
在积石山县石塬镇石塬村,一排排板房在沿山的梯田地里整齐排列。截至24日,甘肃建投在5天时间里,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快速完成现场场地平整、道路整修、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物资筹备运输,板房安装有条不紊,在刘集乡、石塬镇建设板房3284间。
石塬镇石塬村82号安置板房内,受灾群众龚学萍从家中的危房中搬来锅碗瓢盆、衣服被褥,把板房内的煤炉烧得热烘烘。她说:“从帐篷里搬到‘新家’,板房里又干净又暖和,还给我们送来了米、面、煤炭,我们不挨饿、不受冻。”
从12月25日开始,积石山县中小学有序复课。这是一场“精准到班”的特殊复课。
据积石山县教育局介绍,从12月25日起,积石山县初中将以班为单位开展线上教学;小学4至6年级,有条件开学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没条件开学的学校,教师下沉到安置点开展教学辅导;1至3年级,学校教师下沉到安置点开展教学辅导;幼儿园本学期不再复课,教师在安置点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和游戏活动。
轻触手机屏幕,扫描二维码,打开直播……网课这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家中学的高三学生马怡岚接受到震后的首次网课;网课那端,积石中学校长董洪海,在门卫室的长条桌前开讲“震后第一课”。
董洪海说:“根据这几天收集的信息,部分学生出现了应激反应,急需心理疏导。针对受灾地区的特点,我在授课时把书面语转化成口头语,还特意准备了一首诗歌,希望孩子们相信未来、珍爱生命。”
在石塬村,搬进板房的积石山县民族中学高二学生石宁,给自己铺上了新床单,摆上了心爱的玩偶。她说:“如果在这里重建村庄,它应该叫作‘希望村’,因为这里是新的开始,生活充满了希望。”
(本报甘肃积石山12月25日电)
康劲(来源:工人日报)
康劲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