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

发布时间:2024-12-01 01:28:00 来源: sp20241201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题:向科技工作者致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一座以科学家为名的博物馆,构筑起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

14.7万件实物、34.5万件数字化资料、上百万分钟音视频……500余位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浓缩于此。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这座特殊博物馆,闪耀着共和国科学家的璀璨星光。

博物馆内的藏品,主要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十余年的收集积累。行走在展馆内,目之所至,一封封书信,一页页手稿,一件件证章,静静诉说着科学家们的坚守与奉献。

这是矢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一张陈旧的普渡大学坐标纸,上面精心绘制着五星红旗的图样。这是1949年10月,正在美国留学的洪朝生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怀着激动的心情所绘。1952年,洪朝生毅然归国,后来成为我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

超声学家应崇福在回国途中给美国导师去信,深情写道:“那个名为中国的国家是我的祖国”;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誓言:“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为中华之崛起、为民族之复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拳拳之心,印刻在穿越时空的墨迹中。

这是求真务实的严谨学风——

一张展柜内,整齐排列的小盒子里分装着不同的黄土样本;旁边,几本摊开的野外考察笔记上,是地方景观手绘和地质情况记录。而这样的考察笔记竟足有300多本。

刘东生院士采集的黄土样品和科研手稿、考察笔记等资料。(李慧韬摄)

刘东生院士采集的黄土样品和科研手稿、考察笔记等资料。(李慧韬摄)

这些样本和笔记都来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他扎根黄土研究60余年,为科研涉险滩、登峭壁、踏极地。正是这样的执着求真,让他带领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手稿、打字机、计算尺……一件件实物资料,记录着科学家最普通不过的科研工作,也勾勒出共和国科技发展的非凡历程。

这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展墙上,一张旧报纸记录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从1958年12月我国提出并确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项目开始,三个单位联合研究,数百位人员参与,历时近7年,证明了中国人能够攀登世界科研高峰。

中国“芯”研发、干细胞研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一项项展陈彰显出新征程上科研人员紧盯世界科技前沿,产生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上看到自己曾经的笔记。(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供图)

5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上看到自己曾经的笔记。(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供图)

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科学家的精神史。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特意来到现场,见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的重要时刻:“博物馆为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了鲜活、丰富的素材,为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激励着9000多万科技工作者担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接力精神火炬,勇攀科技高峰。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