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3:19:35 来源: sp20241123
一
冬日的阳光洒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大门顶上的中车标志红色繁体“車”字熠熠生辉,像钤入蓝天的朱红印章。微风拂过香樟枝叶,裹着些许寒意。转向架事业部轮对车间内却火热如盛夏:各种高新设备井然而列,机车、地铁和城轨等型号的合金钢车轮被电脑操控的机械手抓取、放稳后,又被一一测量、清洗、加工……
此刻,车轮加工班工位长张利好正在工位忙碌。一台两三人高的车床上,躺卧的车轮被切削出一圈圈卷曲纤细的钢丝,乳白色的切屑液如豆浆般缓缓溢出……张利好抬手推了推安全帽帽檐,凝神观察眼前的钢丝和切屑,又侧耳听听机器轰鸣声。他放下心来,走向相邻的另一台设备。
他和另外两名忙活的工人是一个班组,需同时操作四台设备。早上8点到岗,先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查看程序、刀具和参数是否有异常,随后才摁下按钮,启动机床。正常情况下,四十五分钟完成一件产品加工。其间,他和同事们得集中精神,关注设备、刀具切削运行状态,连最细微的异常声响也不可放过。宽敞的车间内有十来个班组同时工作,大家各忙各的,嘈杂中又非常专注。
趁张利好直起腰身,我上前跟他攀谈起来。“车轮加工班是火车运行关键部件的生产单元。我们公司所有车型的车轮都在这里加工生产。”说到自己的工种,张利好脸上淌着自豪。
“上班八小时,总重复同样的动作,有时也会觉得无聊吧?”我突兀地问了一句。
他咧嘴笑了:“哪会?”若是新产品,调试难度很大,有挑战性,需全身心投入。之后按部就班,不停操控设备,修改参数,看起来有些枯燥,但想到完工的车轮将飞驰在风景如画的远方,自己也会像跟去一样,遍览万里山河,就乐在其中了。说着,他指指眼前的设备,眼里又满是自豪:“这条车轮数字化生产线是国内最先进的!”
我理解张利好的自豪。他工作的中车株机,出产的多型动车组犹如奔腾的骏马,助力中国普速铁路跨入动车时代,打造的电力机车跨洋过海,飞奔在更广袤的大地。滚滚向前的车轮,激荡着驱动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而这些车轮,出自张利好和他的同事们之手。
这名被同事们称为“老师傅”的数控加工操作工,其实才三十出头。他个头不高,敦敦实实,一身朴素的灰色工装,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但实际上,张利好头上除了标志醒目的安全帽外,还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国中车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是颇负盛名的青年工匠。
二
2010年4月,沁人心脾的香樟花香透株洲全城时,二十一岁的张利好第一次穿上工装,站在了中车株机公司大门前。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兴奋、激动,也有些紧张。
他是河南洛阳人,从五年制的洛阳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原本想到广州、深圳去闯一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湘江边的中车正招工。怦然心动的他,果断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赶到株洲那天,报名处人头攒动,三千多双眼睛溢满同样的渴望。张利好惴惴不安,担心自己没戏。不过,到底是优秀毕业生,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接连参加笔试、面试。过关斩将,他终于收到了一张浸透喜气的录用通知书,成为公司车轮加工班的一员。
张利好没想到的是,上班第一天,他就蒙了:图纸上各种尺寸密密麻麻,眼前摆放的刀具、零件没一样熟悉,加工产品无从下手……他深深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古诗的含义。从课堂到实践,原来隔着比从家乡到公司还远的距离。
“要想在公司扎下根去,得有一技之长。”旁边的老同事看出他的窘境,笑着宽慰他。张利好点着头,暗自憋了一股劲:一定要把技术学精、学通,干出点名堂来。
张利好就此与技术“杠”上了:上班时用心跟着老同事学,随时诚恳请教;下班后也很少歇息,常缩在家里钻研枯燥的图纸与理论。他很喜欢株洲这座南方新城,却半年难得逛一次街。“苦心人,天不负”,张利好很快从门外汉成为熟练的“老”师傅,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和操作,弄懂了班组数控卧车、数控立车、加工中心以及普通镗床等机床的结构性能,也精通班组各个工序的操作与编程。但他并未满足,为了提升自己,又报名参加湖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
“给你安排一个徒弟,把他好好带出来。”一天,班长将一个新来的同事带到正在普通卧式镗床岗位上的张利好面前。新同事年纪跟他差不多,腼腆拘谨。张利好想起了三年前的自己,爽快答应了。
几个月后,操作已很熟练的徒弟加工时却出了差错。一个车轮报废了。张利好自责不已,带着徒弟一连几晚蹲在工位,苦找原因。不久,他发现:车轮加工过程中,切屑刃上各个点的前角不同,造成切屑变形大、切削阻力大,易产生节状铁屑且无法及时排出,卡在排屑槽内,导致螺纹尺寸偏大。
“师傅,还是你厉害!”徒弟内心一直不安,张利好找出了原因,他脸上也有了笑容。张利好却又沉思起来:“怎样才能解决呢?”
他没日没夜地查资料、画图纸。几天后,办法出炉:在原有麻花钻的左右两边加入分屑槽,使铁屑一分为二,令其宽度、变形以及切削阻力减小。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孔径尺寸,也提高了钻花使用寿命,消除了质量隐患。张利好马上实施改进,又将这一经验总结上报,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这一操作法,平均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十二万元。”单位负责人说。
三
“对我技术帮助最大的还是师傅。”张利好说话时,眼里噙着泪花。他想起了前两年因病离世的师傅桂志红。
2014年3月,湘水两岸草长莺飞。公司为培养张利好,安排他拜桂志红为师,签订正式师徒合同。张利好听说,顿时眉飞色舞。桂志红是公司大师级人物,在构架车间负责构架加工,也是湖南省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主持“桂志红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版了十来部专著,可谓技术权威。郑重签下自己名字,与师傅交换合同时,张利好暗想:“一定跟师傅好好学技术,争取做像他这样的技术能手!”
此后,他几乎与师傅形影不离,吃饭、散步时也不忘请教一两个疑点。日子一久,两人有了很深的感情,情同父子。在师傅悉心指导下,他的技术突飞猛进,接连斩获各种大赛奖项,成为中车集团响当当的技术标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傅十分欣慰,每当听到张利好的喜讯,都要精心备好酒菜,让他到家里吃饭。
除了毫无保留传授技术外,师傅对他要求也很严。2019年下半年,张利好兴冲冲报名参加中国中车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公司选派的三位选手之一。师傅格外重视比赛,亲自指导,要求他们几个早到晚归,待在培训场半封闭式培训。
一天,张利好听说其他单位的选手曾参加过各种技能比赛,久经沙场,而自己不过半路出家,担心拿不到名次,打起了退堂鼓。“先不管别人如何,你先把自己的事做好!”师傅知道后,将他狠狠训了一顿。
10月下旬,比赛日子渐渐临近。因赛场就在株机公司,师傅需负责各种比赛设备的安装、调试,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他让张利好等人白天在家看训练图纸,晚上去培训。晚8点,师傅准时赶到,让张利好他们对着图纸加工。他掐着表,盯着他们操作。时间一到,不管进展如何,师傅马上要求交卷,一一评判指出优缺点,指导如何改进。
强化培训整整一周,大家回家时往往到了凌晨两三点。“最晚一次是凌晨4点,地上有一层白霜。”多年后,张利好记忆犹新,对师傅的感激更深。这次大赛,他得了四轴加工中心项目一等奖。师徒几个开了一箱啤酒,痛快喝了一顿。2020年,张利好被破格晋升为数控加工高级技师,跻身行业领军人物。他还和师傅合著了一部三十万字的数控车削编程专著。
四
张利好成为像师傅一样的专家后,常常独当一面,攻下了不少难关。
2018年5月,为打造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公司采购了一批先进设备。设备调试运行时,因操作复杂,几个老师傅都面露难色。
“让我来吧!”张利好朗声请缨。几个昼夜钻研,他掌握了设备操作技能和参数设置,将三十多个产品尺寸的每道加工工序、加工路线烂熟于心,协助技术人员完成了产品试制。不久,产线顺利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验收。
一天,车轮智能制造产线遇到难题:六把定制刀具折断,四片车轮报废。公司随后多次更换动力头配件,操作者仍如履薄冰,生怕又出异常。张利好再次迎难而上,和同事们一道寻原因,找方法,终于彻底消除了断刀隐患,每年为公司降耗超过十八万元。
有一次,某设备的支撑座部件关键位置突然开裂,无法正常运转,忙碌的生产线停了下来。设备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商都不出售单独支撑座。若整体更换,则价格高昂,采购周期也漫长。公司领导商量后,提出自制支撑座,找来张利好:“这个重任交给你了!”
“我一定尽全力!”关乎集体利益,张利好没有犹豫。他手中空空,设计图纸、加工参数、设计程序一样也没有,只能凭过去的经验。几个昼夜,他就完成了支撑座尺寸测绘、三维造型、UG自动编程。随后,他又利用班组现有加工中心,加工出新的支撑座。测量时,尺寸与原支撑座精度完全一致。沉寂多时的设备,又响起了悦耳的轰鸣。
张利好被委以重任:负责转向架事业部技术攻关创新小组。他不负众望,短短时间,带领创新小组完成二十多项技术攻关,申报公司级攻关九项,为公司降耗二百六十多万元。当年的青涩少年,已成长为国家级技术能手。
“我离真正的工匠还有不少距离。”临别时,我聊到工匠话题,张利好腼腆笑着,抬头望向远方,似乎看到了那些正滚滚向前的车轮……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6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