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08:38:52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成都7月31日电 “我生病的时候,爸爸让我吃西药,而妈妈让我吃中药,有时候我不知道该听谁的。”美国纽约高中生张悦焓是一名华裔青少年,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有一次我生病,妈妈专门出去买中药材,还会泡一种紫色叶子的茶给我喝,那个茶的味道很苦很苦。”
近日在参观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后,张悦焓理解了妈妈的用心。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中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因为我在美国长大,我不太理解中国的文化。但这次我来中国,体验了我妈妈小时候的经历,突然觉得可以理解她了。”张悦焓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张悦焓制作了一个香囊,里面装有薄荷、紫苏叶、石菖蒲、金银花等中药材,有安神醒脑的作用,“我准备把这个香囊送给妈妈,她喜欢这些。”
美国华裔青少年参观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了解中医历史文化。肖蓉 摄
第一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活动正在四川进行。29日至30日,近200名美国华裔青年在成都感受当地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成都被誉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从观赏大熊猫到聆听历史故事,从亲手爆炒川菜到制作中药香囊,这些华裔青少年逐渐拉近了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日前华裔青少年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时,天空下起小雨,大熊猫在圈舍内大口啃着竹子,年纪稍小的大熊猫三两成群相互打闹,美国大一学生曲鎏马上端起相机拍下这有趣的画面。“我在美国没有看过大熊猫,之前只在北京看过一次。”他说,“四川是大熊猫的‘老家’,这次我拍到了很多照片,甚至还有不到一岁的大熊猫。回美国后我一定要把这些照片向身边人分享。”
“以前我觉得大熊猫很‘懒’,经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大熊猫的生活方式,理解了它们为什么看上去‘懒洋洋’的。”美国芝加哥华裔青少年周梦嫣说。
美国华裔青少年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挑选大熊猫纪念品。 肖蓉 摄
在美国华裔青少年眼中,成都俨然一座大熊猫之城。在成都街头,他们时常看到大熊猫元素:爬楼大熊猫的雕塑,3D裸眼大屏内的动画大熊猫,印在帆布包、水杯、笔记本上的大熊猫图案……大熊猫的慵懒和松弛似乎感染了成都人,后者将松弛感刻在了骨子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实际上,成都人的松弛感和慢节奏与两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无关系。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使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和宜居宜业的环境。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导游向华裔青少年介绍了都江堰的历史与功能。得知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后,不少人瞪大双眼发出惊叹。
历史上,很多文人和政治家在成都留下足迹。杜甫草堂有一通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的石碑,导游杨汉军用中英双语向来自大洋彼岸的年轻人讲解杜甫创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伟大的诗人住在一个漏雨的破草房里,却心怀天下苍生,这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在武侯祠,杨汉军认真讲解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兄弟情谊和诸葛亮的忠诚勤勉,帮助这些生长在不同文化环境的华裔青少年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以前华裔青少年只在课本上学过这些知识,比如都江堰、李杜的诗歌、三国故事等,但他们很少亲眼看过。我相信这次旅行可以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美国华裔青少年领队、华夏中文学校中部分校董事长雷志军说。成都的文化气息打动了美国初中生赫佳茵,她说,“这次参观的景点和以前学过的东西能对应上。我不仅有一种怀念的心情,而且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美国华裔青少年在成都川菜博物馆学习炒制川菜宫保鸡丁。肖蓉 摄
成都以饮食文化闻名,有“美食之都”的称号。在成都川菜博物馆,每位华裔青少年体验了川菜宫保鸡丁的制作,参观了郫县豆瓣和酱油的晾晒场地,还品味了地道的成都小吃。当了解到手工酿造的酱油需要在坛子里静静晾晒数百天,美国高中生赫翘楚感到惊讶:“每个制作步骤都是小心翼翼、非常用心,可以看出中国人带着匠心在制作食物。”
“中华饮食文化跟随中国人的脚步走向世界每个角落,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华裔青少年领队高佳贤介绍说,中国菜在美国也较为普遍,美国有不少川菜馆。高佳贤认为,饮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在美国华人家庭,学会用筷子几乎是每个华裔孩子的‘必修课’。即使在美国,华人父母也不希望孩子忘记中华文化。”
(责编:林凡巽、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