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9 07:57:30 来源: sp20240909
【新闻随笔】
中国有2000多万听障群体,其中有20%~30%的听障者使用手语作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听障群体同样具有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审美需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与每个普通人一样。近日,一部专门为听障群体打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中华经典诗词(手语版)》(1~2级)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据悉,该读物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版应当能为听障群体阅读经典起到积极作用。
古诗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用艺术的芬芳和灵动的智慧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通过古诗词,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听障群体,传习诗词更具有特别的意义。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特别提出编写中华经典读本盲文版和手语版,帮助残障人士学习中华经典文化。
手语是听障人士之间、聋听之间交流使用的视觉语言,和有声语言一样,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手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达形式,手语诗歌就是其中之一。手语诗歌同样讲究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手语的押韵可以用同一种手形、同一个位置或同一种运动来表现,具有对称性和平衡性。与有声语言相比,手语者能够运用手语的手形、节奏、表情、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模拟出生动的诗歌画面,把诗歌中的意境用手势、表情和身体姿态在空间中呈现出来。
诗歌是一种文化建构,通过手语学习经典诗词作品是使用手语的听障群体对诗词的再次解读。在经典诗歌的学习阅读过程中,他们同样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手语诵读的诗词作品聋听皆宜,能够带领听障群体体会世间的喜怒哀乐,给予为生活劳苦奔波的他们莫大的精神慰藉;也可以调动听障群体的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我。由于手语作为视觉语言的特性,诗词中所表达的画面和情感都能获得生动而形象的呈现,经典诗词因而也在手语诵读中获得全新的艺术表达,获得别具异彩的生命之光。
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残疾人参加“书香中国·阅读有我”等公共文化活动,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增强残疾人精神力量,为视障群体、听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重点保障残障人群、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在此背景之下,帮助残障人群深入学习中华经典,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特殊人群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具有更加重要社会意义,可以促进特殊教育的质量提升,加强特殊人群的语言教育、语文教育研究,促进其全面发展,共享无障碍社会建设的成果。
(作者:陈引驰,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