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

发布时间:2024-12-30 09:55:06 来源: sp20241230

  【光明论坛】数字技术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农村政务数字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广袤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场景精彩呈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振兴带去澎湃动能。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兴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是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答卷。

  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慧升级。智慧农业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业在生产决策、过程管理、产品质控、经营体系等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与服务便捷化水平。农产品的精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智慧化管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助力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比如,浙江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提出探索打造“浙江乡村大脑”,以“大脑+应用”为主体框架,集成“浙农富裕”“浙农经管”“浙农田”等“浙农”系列应用打造数字乡村应用体系,让数字技术应用覆盖农业全场景。上线优质种源共享、智慧农田监管、畜牧风险管控等多项农业发展一体化应用,提供农业农技指导、金融保险服务、惠农政策查询、产销精准对接等多项亲农服务,其中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启示意义。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生活智能便捷。近年来,多地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使得为村民提供出行、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实时线上服务成为可能,更好满足村民多样化的生活服务需求。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到2024年底,实现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2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6300亿元。有了数字基础设施,更多乡村孩子可以享受到便捷可及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互联网+医疗健康”走进偏远乡村,助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比如河南平顶山市郏县、广东清远市阳山县等多地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远程医生会诊与治疗指导,有效满足了老百姓看病需求。

  数字技术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数字技术的介入,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得以实现立体传播,提高了乡村居民对当地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文化传承使命感,激活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更多的农民成为博主,在短视频平台记录并传播乡村文化,销售创意产品,丰富了乡村文化消费新场景,也拓展了文化交流新方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改变乡村文化遗产的保存和访问方式,深刻影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比如,在云南建水县,当地启动“数字紫陶”项目,通过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传统非遗产业的数字化振兴,为我们描绘了激动人心的文化传承新图景。

  数字技术助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成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能产生“1+1>2”的效能。比如,在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监控预测和警情预报中,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对森林湖泊、大气土壤、野生动植物等的实时数据智能采集,对特殊情况作出多源分析与系统研判,并以智能终端为中介进行远程操控,最终实现快速响应和精准控制。如此,将有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监测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降低自然环境保护的人力成本与环境抢救修复的经济成本,从根源上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另外,在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中,数字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叠加效应,改进治理手段、提升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展望未来,我们将多措并举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让乡村振兴有“智”又有“质”,让广大农民群众收获扎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光明日报 作者 管前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