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9:04:48 来源: sp20241221
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里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上世纪80年代,福建每年都需要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0多年来,福建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特色现代农业转型,“海上牧场”“森林粮库”、设施农业全面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能力有效提升。
福州市的连江县是著名的“中国海带之乡”,正值海带丰收旺季,海陆间一片繁忙景象。
在筱埕镇官坞村码头,成吨的海带被吊起装在重型卡车上,运往加工厂。经过烫煮、冷却等多道工序后,这些海带将被制成各类食品,销往海内外。
福建的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域蕴藏着富饶的海洋物产,但在上世纪80年代,海洋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福州加快把要食物的触角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当时,连江的海带虽然已经实现本地育、本地养,但质量和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更好地向海洋要食物,连江县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科技赋能,研发出“黄官1号”等高优海带品种。
以前从北方买苗种,亩产不足5000公斤。现在连江县已经是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亩产达到3万公斤。不仅实现自给自足,还为我国海带人工繁育的发源地大连等北方地区提供苗种。现在,这里的海带养殖正朝着由内湾向外海、由单养向轮混养、由低产向高产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此外,当地还依托优质海带品种优势,开发出多种海带系列产品,不断丰富人们对海带食品的选择。
连江县的海带养殖,是福建30多年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食物的一个缩影。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福海粮仓,福建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扎实成效。
2023年,福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9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88万吨、占全国产量1/4,居全国首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首位;大黄鱼、鲍鱼、牡蛎、江蓠、海带、河鲀等养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眼下,正是一些作物种植的时节,在宁德市周宁县后洋村的三库生态农业合作社林场基地,村民们正忙着在林下翻地、挖坑、下苗。
宁德位于福建的东北部。这里环山抱海,山多地少,陆地面积9成以上是山地、丘陵。粮食是个大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周宁县后洋村的村民黄振芳创办了家庭林场,用三年时间带着家人在荒山上种了1000多亩树,为了克服造林收获周期长的问题,他还在树下套种了马铃薯、魔芋等作物。听说此事,习近平同志曾三次到这里调研,并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写道,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
在传统农业种植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那时,当地农业的精力还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上,林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基于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提出,“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总书记的指示让后洋村打开了思路。几年间,荒山变成林。造林时,村民们种下的树苗只有四五十公分高,树下的阳光照射度,土壤等环境适合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的生长,这些作物也因此在林下进行了大面积种植。
如今,当年种下的林木已经郁闭成林,喜光的作物不再适合在林下继续种植。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食物的丰富度营养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后洋村因地制宜开始新的探索,最终确定林下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和草珊瑚等作物的新思路。
因地制宜打开了后洋村的视野,也给后洋村带来新发展。在总书记的相关指示下,这些年,后洋村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思路,“靠山吃山”吃出了“新滋味”。后洋村所在的周宁县也瞄准林下经济,发展出“林药”“林菌”“林花”“林粮”“林油”等多种模式,推动“套种、放养”结合,不断探索以更高的效率向森林要食物。
30多年来,福建全省科学利用林地资源、深入挖掘森林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23年,福建林下经济利用面积为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年产茶油2.6万吨,竹笋139.9万吨。全省经济林面积3385.8万亩、产品产量为995.7万吨,其中锥栗、板栗面积达82万亩,年产量达9.3万吨。
践行大食物观,不仅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还要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使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生产这一现代农业方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就提出:必须跳出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农业圈子,跨上综合性商品经济的大农业的新台阶。长期以来,福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将大食物观融入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中。
金线莲是一种中药材,也是福建地方特色食品。近年来,福建漳州的南靖县采用林下仿野生的模式,种植金线莲,收成不错。
在“大食物观”的理念下,南靖县正从单一的药材生产向多元化的健康食品领域拓展。为了让金线莲能有更好的品质,种植过程中,设施农业自然不能缺席。
现代设施农业可以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持续提高单位产出效率,保障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一个金线莲种苗栽培园,面积不到5000平方米,但在立体栽培这种设施农业的加持下,每年能够培育金线莲1000多万瓶。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立体栽培模式不仅节约了70%的用地,年产量还能增加14700公斤以上。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经济作物站站长庄定端:“使用悬挂式种植槽、搭建多层种植架等,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进一步节约土地资源;另外,还采用遮阳网大棚和精准喷水系统来调节温湿度,这种方式每年每亩可节约用水654吨。通过科学种植把金线莲成活率提升到了95%,通过现代农业设施,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来生产出品种更多,数量更多的食物。”
近年来,福建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应用不断加速。目前,全省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40多万亩,为丰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观念引领变化,坚持必有所成。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创造性提出并积极探索践行大食物观。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了新内涵,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谋划了新思路。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邓小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首要任务。践行大食物观是总书记、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端稳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客观需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司长王建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强政策研究和规划引领,政策统筹和协调,打通堵点卡点。总结推广各地践行大食物观的经验做法,推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要让14亿多人吃饱吃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大食物观为粮食安全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大食物观也是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大市场观、大安全观的有机统一,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