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7:47:09 来源: sp2024112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弟子曾点的心中,生活的志趣便是这一幅春日郊游图。两千多年后,人们对生活的热忱不减古人。如今的春日,穿上合节令的服装,呼朋引伴,出游踏青,依然是许多年轻人迎接大好春光的绝佳方式。
在各地的春游图景中,汉服格外亮眼:它们多以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服饰为蓝本而设计,透着浓浓的传统韵味;它们形制多样、风格多变,展现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灿烂。
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汉服,更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穿汉服。汉服缘何频频“出圈”?春天里,记者带着问题走到汉服的爱好者、传播者和研究者之中,和他们一道探寻“汉服热”背后的文化故事。
1.汉服走进日常生活
当下的“汉服热”有多热?在某平台上,“新中式‘穿搭’”相关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20亿次;今年1月,马面裙等汉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300%;龙年春晚节目《年锦》亮相后,汉服瞬间冲上热搜,持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年锦》助力汉服“破圈”后,很多汉服爱好者不禁感慨:“从小众到‘顶流’,汉服走了20年。”
时光回到2003年11月,郑州市民王乐天穿上汉服走上街头,成为最早被媒体报道的汉服爱好者之一,这也是目前“汉服圈”公认的“汉服潮”的重要开端。此后,汉服这种具有浓烈传统文化色彩的服饰,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的视野,并逐步流行开来。
那么,“汉服潮”的开端,为何发生在21世纪初?
“申奥成功、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中国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入新世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不断高涨。汉服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中国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的结果。”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范玉刚告诉记者,“汉服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动因,“汉服根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服饰,集中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也显示出青年一代审美观的变化”。
如今,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汉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服装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现代汉服行业市场规模达约130亿元,消费者规模约1448万人。
在网络上搜索汉服的款式,可以看到晋制、唐制、宋制等各种款式和形制的服装,有些古风盎然,有些则更加接近现代服装。汉服消费市场产生了不同的细分领域,其中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通勤化汉服。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梁燕告诉记者,汉服通勤化设计的目标就是把中国古代服饰进行适应性改造,使汉服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衣服既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古代服饰的形制和风格,又不能给使用者带来行动上的不便”。
“通勤化设计要在对古代服饰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梁燕举例,她曾依据南京高淳花山墓出土的南宋女装大袖设计了一款日常女士上装,文物原通袖长达到220厘米,这显然与现代着装差别巨大。经过试验,她和团队改造了袖长和袖肥,在不改变服装整体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完成了设计,让服装满足“上班也能穿”的需要。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变迁体现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心理的深刻变化。国力强盛,为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了舞台和支撑,在这个背景下,汉服走到了台前。”范玉刚分析,汉服流行是社会心理需求与技术应用推动相结合的结果。“例如,以马面裙为代表的新中式服装,让大众日常生活方式与价值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不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化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的认同。”
2.走进汉服世界,就是走进传统文化“百花园”
90后汉服爱好者南毓曾在四川宜宾屏山县的小学支教,担任语文老师。每当看到她穿上汉服,孩子们就知道,今天语文课的内容肯定和古诗文有关。南毓能感觉到,每次她穿着汉服上古诗文课,孩子们总会格外投入。
南毓认为,穿衣是日常生活的基础性需要,服饰可以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在她看来,汉服就像一把多功能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不同门类传统文化的大门。有人因为喜欢汉服,成了传统服饰领域的爱好者;也有人因为对其他传统文化门类的研究,走进了汉服的世界。“大家的兴趣点或许不同,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是一样的。”她说。
南毓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汉服圈”的故事:他们把同样爱好汉服的人称为“同袍”,如果在生活中看到了身着汉服的“同袍”,哪怕是陌生人,大家也会默契地相互施礼。“平辈之间施时揖礼,晚辈向长辈施万福礼。不同朝代、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礼都有不同……”从汉服到古代礼制,再到汉服蕴藏的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汉服爱好者并不是简单地“喜欢穿着漂亮衣服拍个照”,他们对与汉服关联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梁燕告诉记者,汉服风潮源自大众对传统服饰文化之美的追求,悠久灿烂的古代服饰文化正是汉服产生的基础。服饰文化与传统的工艺、美术、礼制、饮食、戏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汉服的世界就是走进了传统文化的“百花园”,而这正是汉服的魅力,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汉服热”的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回归和传统文化的流行。
除了汉服,近年来传统戏剧、历史文物等也频频“出圈”“破圈”,“国潮热”持续升温,人们常常感叹“果然老祖宗的审美才是最高级的”。在范玉刚看来,这些火爆现象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但究其原因,就是“国潮”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走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这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好诠释。”范玉刚表示。
3.让更多人感受汉服之美
大约10年前,传统文化视频博主赵一娃开始尝试穿着汉服走上街头,那时路上的“同袍”还比较少。如今,穿着汉服走在街头,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者,许多路人都不会吝啬对汉服的赞许,有的还会走上前和她合影,再聊聊古代服饰的相关知识。她深深感受到,汉服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了。
走访中,许多汉服爱好者都表示,近年来大家对汉服的认知不断提高,与社会各界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例如,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中国华服日”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会举办多种活动展现传统民族服饰之美;开学之际,江苏南京在夫子庙为小学生举办“开笔礼”,活动上,孩子们都身着书生样式的长袍;山东、广东、浙江、四川等地接连推出汉服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民众了解传统服饰文化……
范玉刚分析,汉服普及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果,人们充分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也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赵一娃则认为,近些年,汉服能在国内迅速普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她想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及平台的优势,将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一些海外普通民众对汉服等服饰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对其背后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不甚了解。因此,向海外普及汉服文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赵一娃的短视频都使用中英双语制作,在自己的视频中常常用英文提到“From China(来自中国)”。
“这些年轻人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展示‘我是谁’,不仅彰显出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的强烈认同,还体现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价值追求。”范玉刚认为,借助现代技术对汉服进行创新性表达的年轻人,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又表现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作为一名汉服的爱好者,南毓把每一次“汉服出街”都当作是一次向他人普及汉服的好机会。她相信“花香蝶自来”,美好的事物总会吸引大家的目光。“艳阳天春光正好,穿一身喜爱的汉服,与友人共赴一场春之约,这便是当下最简单、最合时宜的一种体会汉服魅力的选择。”南毓说。
(本报记者 殷泽昊)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