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2:45:19 来源: sp20241215
【各抒己见】
3月18日《光明日报》教育周刊全方位展现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举行五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图景,其中刊发的《大中小融会互通,一体化协同育人——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以及约请三位思政课教师分享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充分表明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推进、逐步深化,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五年来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下了扎实基础。下一步,我们要准确把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深刻内涵和推进路径,从而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表面上只有两字之差,实质上则是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深化育人规律的重要体现。首先,如果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工作重心是课程,那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则更多关注的是“人”。它体现了对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认识的深化,强调要全面把握青少年群体的成长需求和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情的特征来考量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适配性和渐进性。其次,这意味着从课程纵向建设拓展为育人合力横向融通、纵向贯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着眼点不仅在于学段的纵向衔接,还在于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社会实践等横向贯通,这也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必然要求。最后,这还意味着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接续育人”到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协同作战”的格局拓展。思政课一体化更着眼于课程内教学,重点在于做好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理念的融通、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学方法的贯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育人主体更为广泛,需要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参与、协同,促进思政课堂和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卓越人才。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还要在诸多方面补足短板、加大力度。例如,当前教育界对如何实现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育人尚缺乏整体性、循序性理念共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态协同育人效用的研究还不到位;各学段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存在配比不协调、专业素质有差异、重视程度有差别、纵向横向交流沟通有隔阂等情况;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建设目标不够明确,虽然一些地方不乏建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联盟或“手拉手”对接形式的探索,但总体上看,缺乏更为稳定的区域性协同长效工作保障机制,等等。
打通上述堵点,须在充分借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凝聚思想共识,从整体上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制度支持和服务保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来谋划,破除学段本位、学校本位、部门本位的局限,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工作安排。
突出思政课主渠道建设,不断强化各学段思政课的学科支撑性,包括教材权威性、目标层次性、教学系统性、管理规范性、教师专业性等,充分尊重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实现课程系统性与递进性的统一。
强化实践育人,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旨趣,对实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布局,综合运用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实践等多种实践载体,巧妙设置实践主题,精心安排实践形式,逐步深化实践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教育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知、情、意、信、行的发展。
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掌握不同学段学情特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积极构建思政教育平台矩阵,不断丰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素材的“中央厨房”,实现一体化共享,以现代信息技术开辟大中小学贯通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新场域。
创新推动育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有效平台和机制,统筹调动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从事思政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以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育人力量,逐步实现育人队伍的一体化培训研修、一体化交流互动、一体化服务保障,凝聚起一体化的育人合力。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着眼统筹谋划,从现实运行中的不足短板着手持续发力,以系统要素优化回应学生发展诉求,以制度保障实现育人贯通衔接,方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光明日报 作者:祝大勇,系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