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太美,何不尽兴游

发布时间:2024-11-27 08:36:22 来源: sp20241127

原标题:夜太美,何不尽兴游

长城亮起来了!“夜幕的映衬和灯光的点缀,让长城看起来更像一条醒目的巨龙!很壮观!”站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南四楼,来自山东的游客张璐直呼“从没看过这么美的长城”。

“夜游和白天游览完全是两种感觉,看到的是两种风景!光影中的卢舍那大佛更威严庄重,万龛石壁熠熠生辉,很震撼,让人仿佛穿越到盛唐。”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灯光亮起的瞬间,此起彼伏的“哇”声在景区回荡。

这个暑期,夜游火爆!人们迎着月光走出家门,看精彩炫酷的无人机表演,观绚烂惊艳的灯光秀,品各具特色的夜市美食,欣赏有别于白天的风景和文化,感受夜色里的浓浓烟火气,夜游的魅力悄然铺展开来。

日前,在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上,“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消费指南”发布,“花式”夜游玩法持续解锁。

夜太美,何不尽兴游!

创意+ 解锁夜游新玩法

200只精心打扮的宠物猫,在主人的带领下齐聚“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游客忙着观展、打卡、合影、互动、购买文创……7月27日起,上海博物馆每周六晚举办“博物馆奇‘喵’夜”活动(共10场),吸引不少年轻人携宠物猫前来享受“奇妙”之夜。

这是上海“博物馆奇妙夜”品牌活动的玩法之一。今年暑期,上海14个区、45家博物馆,在延长开放时间、举办特展及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推出“特展+活动+文创+社交+生活”的博物馆综合体验,为市民游客增添夜的意蕴。

暑期是一年中时间跨度较长的旅游旺季,大中小学生陆续放假,职工年休假集中,文旅消费需求旺盛,游览夜景、观看演出、消暑纳凉成为越来越多人出游的新选择。各地相继推出缤纷多彩的夜游场景和线路、举办夜间活动,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闲适与清凉。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马力表示,各地创新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场馆、旅游景区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国风国潮、艺术时尚、演出展览、美食消夏等特色活动。这些特色活动,激起当地经济发展的“涟漪”。

天色渐晚,霓虹初上,位于浙江嘉兴经开区城南街道的越秀夜市人声鼎沸。56个花车摊位、12辆餐车餐位、8个集装箱有序排列,分别组成了美食区、文创区和游乐区。市民不仅可以在这里吃特色美食,还能享受购物和带娃游玩的乐趣。

90后摊主许川影的烧烤摊前,食客络绎不绝。许川影站在火炉前驾轻就熟地忙碌着,身旁的手机不时传出扫码到账的支付信息。“忙是忙了点,但忙得开心,有钱赚嘛。”许川影一脸满足地告诉记者。

今年5月,越秀夜市正式开市,摊主以90后、00后为主。这不仅让集市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无限创意,也使得越秀夜市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集市。目前,夜市周末日均客流达1.5万人次,整体日均销售额超40万元。

夜游作为城市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2023年,全国夜游市场规模高达1.57万亿元,显示出夜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自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启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

“这些集聚区逐步成为文旅消费最活跃的区域,成为各地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提升城市活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新引擎。”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傅瀚霄表示。

根据数据监测,今年“五一”假期,345个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7257.58万人次,同比增长6.9%,其中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西安大唐不夜城等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超100万人次。

数字+ 点燃夜游新引擎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响起,坐在甘肃敦煌鸣沙山上的广东游客向诚忍不住打开手机的手电筒,挥舞着加入合唱。

这是鸣沙山月牙泉沙漠万人星空演唱会上的一景,也是大西北独有的浪漫——上万观众齐聚鸣沙山边、月牙泉旁,手中的光源随着音乐节奏舞动。

32台激光光束灯射出的光束点亮夜空;沙丘成为幕布,6台投影设备将歌词投射其上。音乐声中,600架无人机缓缓飞起,凌空盘旋,渐次变换出“2024相约敦煌”等字样,还展现出飞天、莫高窟、丝绸之路、九层塔、九色鹿等图案,引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敦煌之夜的精彩不止于此。在“飞跃敦煌”8K沉浸式VR飞行体验项目区,戴上VR眼镜的向诚立刻“一跃而起”,从高空中俯瞰敦煌。从沙漠奇观月牙泉到鬼斧神工的雅丹魔鬼城,从敦煌第一圣境三危山到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虚拟现实技术把每一处风景的细腻纹理与光影变化呈现在向诚面前。“听得见驼铃声声,看得见唐朝盛景。”向诚兴奋地说。

“暑期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夏日经济新活力不断释放,要丰富文旅产品和活动,增强‘体验感’。”马力表示,要在提升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方面,扩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推出更多精品演艺项目。丰富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沉浸体验、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

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夜游和夜间消费场景不断升级,大型灯光秀、水幕电影、无人机表演等让城市和景区出圈、收获流量,助力夜间文旅热度不断攀升。

依托多媒体和舞台特效技术,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如梦似幻;凭借5G云计算技术,西安大唐不夜城再造了一场夜未央的绮丽梦境;科技与艺术相融合,中国首部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如梦上塘》带给游客“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的体验……

数字技术在夜游领域的应用成为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夜游体验。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数字技术在夜游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互动性和参与感,也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科技手段赋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更好地融合,让夜间文旅项目能更好地承载文化内涵,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推动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

文化+ 开拓夜游新赛道

“震撼,太震撼!”被问到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博物馆观看《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的感受,游客徐文昊难掩激动。

披上贾府的披风化身“梦客”,享用太虚幻境限定款饮品“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进入珍宝藏,“木石前盟”“群芳髓”等10件《红楼梦》中的珍宝一一得见;不经意间,身边已是烟雾缭绕,随即跌入太虚幻境……会客厅、珍宝藏、太虚幻境三大沉浸展区,让游客从开场沉浸至展演结束的最后一秒。

“我看过很多地方的夜间表演,大多是雷同的布景,相似的灯光,让人提不起兴趣。但今天这个不一样,文化气息很浓!”徐文昊说。

“大众需要实体餐饮的宵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戴斌指出,除了众所周知的夜市和专场演出,应当继续深入挖掘夜游的文化潜力。

“随着数字影像不断迭代,多媒体微剧、光影秀、水舞秀等在很多城市和景区已不鲜见,‘如何做出新意’成了摆在团队成员面前最大的问题。”《大梦·红楼》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最终决定,还是要回归IP本身。”

围绕《红楼梦》这一经典IP,从宿命轮回到贾府世家,从绛珠还泪到金玉良缘,《大梦·红楼》用4条内容各异的故事线,以多线并行、穿插的方式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既展示了梦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又提升了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叙事语言的高级感,带给游客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

造景应有脉、有根、有源。业内专家指出,现在夜游场景开发已有雷同化倾向,让很多游客觉得“似曾相识”。数字硬科技需要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各地应系统梳理并充分挖掘当地优秀历史文化,强调夜游项目的主题性、故事性、文化根基性。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一些推出夜游场景的景区由于缺乏独特的体验和可持续的营利模式,往往在游客的新鲜感消失后出现由盛转衰的现象。“旅游经济并非‘一锤子买卖’,其核心是建构在游客的精神、心理与物质需求基础上的一种‘情绪价值’服务型商业模式,因此,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项目设计和风险管理,同时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明确目标受众,融合多元业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记者 董蓓 曹雅楠)

(责编:乔业琼、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