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服务优化 便利性提升(一线调研)

发布时间:2024-12-15 16:55:03 来源: sp20241215

  体验者   赵正英,69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退休职工,退休前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习惯使用现金进行消费。

  体验者   大卫·范德坎普,塞尔维亚服装设计师,时常来中国。近日,他第一次来到广东省汕头市,体验这里的吃、住、行。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等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多条信息引起我们的关注:网友反映,用现金购买地铁票不太便利;网友留言,去医院接种疫苗时,对方不收现金;还有网友留言,办理养老保险时,不会使用移动支付软件进行资格认证……

  出门打车、网络购物、就医挂号、在线订票……如今,这些支付功能在手机上都可以实现。不过,对于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中的一些人,熟悉移动支付还需要一个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不便。

  为此,3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提出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一个月来,各地各部门推出了哪些新举措、好办法?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体验如何?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并跟随两位体验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编  者  

 

  黑龙江哈尔滨退休职工——

  “现在很多商家都照顾我们老年人”

  本报记者  郭晓龙

  “大部分功能都没用过。”尽管在家人劝说下用上了智能手机,但对于69岁的赵正英来说,这台功能繁多的新手机和之前的没太大区别。

  赵正英也学过扫码支付,但自从有回买菜不小心把6.5元输成了65元,他就再也不敢随便用了。“费很大劲才学会,结果还得‘交学费’,还不如花现金呢!”赵正英说。

  对于习惯使用现金的老年人,日常消费是否方便?近日,记者跟随赵正英,记录他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支付体验。

  【4月3日14:30  副食店】

  一出家门,赵正英直奔位于哈尔滨果戈里大街的秋林副食店,准备给家里买点红肠。店里买东西的人特别多,尤其是老年人。“这是一家百年老店,我小时候就在这儿买,味道特别正宗!”精心挑选了4根红肠后,赵正英排进付款的队伍里。

  “大爷,您一共消费41元。”店员接到赵正英递过来的50元后,麻利地打开收银柜,找零9元。

  赵正英跟记者讲到,自己每天最主要的花钱地方就是买菜。“主要去超市和连锁食品店,大都可以使用现金。”他说,现在超市里能买到的菜样式多,也挺新鲜,吃着放心。

  【4月3日14:50  水果店】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榴莲便宜卖啦!20块钱一斤!”刚走出秋林副食店,赵正英就被隔壁水果店的叫卖声吸引。“我老伴喜欢吃榴莲,我去挑一个。”他边说边看向榴莲堆,翻翻选选后喊来老板称重。

  “7斤2两,144元。”接过现金,店主翻开腰间的皮包,掏出一把用橡皮筋绑着的零钱开始找零。

  “现在基本上都是扫码付钱,但这附近老年人比较多,很多人都还用现金,我就一直备着零钱。生意都到门口了,不能不做!”被问及日常能否找零,店主说。

  【4月3日15:20  药店】

  赵正英还打算去买点药。“年龄大了,一些基础病离不开药。”赵正英说,自己和老伴的血压都有些高,每天都要吃降压药。选完药后,他来到收银台,递上一张百元钞票。“药价12元,收您100元,找您8张10块的、1张5块的,还有3张1块的,您拿好。”店员说。

  赵正英一张张数清零钱后,揣进内兜,一边道谢一边接过药品,“现在很多商家都照顾我们老年人,不会扫码也不要紧。”

  记者问:“平常遇到不会扫码支付的客户多吗?店里一直都能用现金?”“偶尔会遇到老年人不会扫码,我们就用现金,而且尽量‘破’得碎一点,他们用起来也会更方便。”店员回答。

  编辑手记

  最近,出于报道需要,本版编辑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次“花钱”。当第一次用100元现金在早餐店准备买包子时,孩子有些迟疑地回头问:“妈妈,你确定可以拿‘钱’买东西吗?”

  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年中现金用不了几次,但中国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仍有大约13%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进行支付。

  买包子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找零有元有角,收银员动作娴熟。吃晚饭就没这么顺畅了。当我们试图用20元现金购买一瓶12元的梨汁时,收银员打开抽屉,里面塞满了杂物,难觅现金。翻翻找找,她勉强凑了3元零钱,其中不乏几枚1角硬币。见对方实在为难,我们只好改付15元,接过对方艰难找出的零钱,完成了交易。

  如今,商家拒收现金的情况少了,而“找不开零”的情况仍有发生。“有时候也会遇到没有零钱的店家,所以尽量带着‘碎’一点的现金,争取不让人家找零。”“每次领退休金时会向银行柜员换一些零钱,在超市买东西也会优先‘花大钱’,把钱‘破’开。”赵正英也讲了许多自己的心得。

  消费者自备零钱出门,实属无奈之举。实际上,各行各业应该创造条件,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提供“零钱包”服务。如何让“零钱包”到达餐馆、商店经营者以及出租车司机手中?有的银行主动带着“零钱包”上门,鼓励商家兑换;有的地方开展集中整治,完善投诉渠道,倒逼商家优化支付环境,解决“找不开零”难题……做好“现金兜底”,赵大爷这样的消费者,出门消费会更舒心。

 

  塞尔维亚服装设计师——

  “支付选择多,在中国生活挺方便”

  本报记者  李  纵

  3月28日至30日,第三届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在广东汕头博览中心举行,大卫·范德坎普前来参会。新的城市、新的环境,大卫适应吗?记者记录了他一天的生活。

  【3月27日15:00  酒店入住】

  输入金额、刷卡出票、签字确认,仅仅几分钟,大卫就办好了酒店入住手续。“我还不太会说中文,但办理入住顺利,在前台递交护照,工作人员处理得很熟练。”大卫用的是自己在塞尔维亚办理的万事达卡,通过前台的外卡POS机,支付很方便。

  “酒店在去年7月就安装了外卡POS机,万事达卡、维萨卡等均可支付,按实时汇率结算。”酒店负责人介绍,本次博览会期间,他们接待了俄罗斯、肯尼亚、厄瓜多尔等多国客人。

  大卫运营着一家工作室,设计和制作毛衫。此次来汕头,他希望在博览会上找到更优质的原材料。纺织服装业是汕头的特色优势产业,每年有18.55亿件产品销往全球,在40多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超万家上下游相关企业。“我想走走看看,找点设计灵感。”大卫说。

  【3月27日19:30  交通出行】

  在酒店稍事休息后,大卫出去逛街。“在塞尔维亚,支付方式主要是刷银行卡和现金,在中国使用软件比较方便,出门只带手机就行。”大卫说,自己办理了中国的手机号码,注册了微信账号,“我的微信账号绑定了塞尔维亚的银行卡,可以直接支付。绑定过程并不复杂,根据指引操作,上传护照照片,通过验证程序就可以了。”

  使用打车软件,大卫乘坐出租车来到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下车时,车费自动从软件账户中扣除。“我设定了‘免密支付’,不需要再操作手机支付车费,扣除款项就记录在我的中国银行卡上。”大卫说,自己曾用外卡在银行自助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会收取手续费,所以办理了中国的银行卡,“虽然现在外卡取钱也很方便,但自从用了手机支付,我就很少使用现金了,基本不需要专门去取钱。”

  【3月27日20:00  逛街购物】

  大卫走进汕头金平万达广场的一家服装店,研究起服装的设计和材料。“每到一地,我都会先逛逛当地的服装店,感受不同地方的穿衣风格和喜好。我感觉这些衣服原材料都很好,大多是纯羊毛等天然纤维织物,设计也注重实用性。”大卫说。

  走出商场,街边一家排着长队的梅汁水果小店引起了大卫的兴趣。他挑选了苹果和梨等几样水果,打开手机、亮出付款码,扫码机“嘀”的一声,付款完成。“满满一大份,只要15元,很实惠。”大卫说。

  粿条、糖水、炸豆干……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大卫都会驻足,不时拿出手机轻巧一扫。他甚至总结出了经验:“在商店,多半是店家扫我的付款码;在街边的摊贩那里买东西时,大多是我扫他们的收款码。总体来说,支付选择多,在中国生活挺方便。”

  编辑手记

  近日,本版编辑在海南博鳌采访时观察到,无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会场、酒店驻地、旅游景点门口还是机场,随处可见一种小册子,里面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外籍来华人员如何使用不同支付工具,包括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支付等。在当地报纸的显要位置,也刊登着为外籍来华人员提供移动支付便利等服务性内容。

  一个月里,各大银行、支付机构频频出招,进一步“扫清”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障碍。“政策出台”是第一步,“政策知悉”则直接影响落地效果。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英文版支付指南,向外籍来华人员介绍各类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博鳌亚洲论坛、潮汕国际纺织服装博览会、广交会……各地结合会展、论坛等契机,向外籍来华人员介绍最新的支付便利举措,帮助他们提前了解、更好适应在中国的旅行和生活。

  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可直接用外卡支付,支持外籍来华人员办理业务的网点也在快速增加。相信将有更多熟悉使用手机“绑卡”、打车、订酒店、买门票的外国朋友,体验更加便捷的中国生活。

 

  便利化举措相继推出

  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

  本报记者  葛孟超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851.47亿笔,金额555.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1%和11.15%。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在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

  近年来,为改善老年人的支付体验,出台了一系列举措。“2020年,《关于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意见》印发,聚焦老年群体支付服务的堵点、难点,围绕支付产品适老化升级、银行网点服务优化、支付知识普及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升老年群体的支付服务水平。”张青松说。

  目前,我国主要移动支付APP均已进行适老化升级,通过简化流程、添加温馨提示、增加语言播报、放大字体图像、专线人工客服等方式,提升老年群体移动支付服务体验。超过96%的银行网点已推进适老化改造,通过升级自助设备、设立老年客户“绿色通道”“服务专区”等措施,便利老年群体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今年前两月,外籍人员入出境共计294.5万人次,环比增长2.3倍。中国免签政策效应显现,客观上要求丰富供给、便利支付。为便利外籍来华人员在我国使用支付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工作思路。

  境外银行卡受理方面,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主要涉外场所加快推动重点商户开通外卡受理。中国银联表示,将加强与17家商业银行和收单机构合作,共同优化外卡受理环境。目前,中国工商银行13万户商户外卡POS机均支持五大卡组织外币卡消费,80万台POS机具备外卡收单功能,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不断攀升。截至3月27日,中国银行受理外卡商户较年初提升32.5%。在受理银行卡的商户中有近三成可受理外卡,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移动支付方面,要求、指导主要支付机构提高外卡绑卡效率。在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简化外籍来华人员身份验证流程。提高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交易限额,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推出“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以及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数据显示:对比外卡服务升级前,微信支付3月外卡业务日均交易金额增长超过3倍,日均交易笔数增长超4倍。今年1至2月,超9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实现交易2000多万笔,金额达30多亿元。

  现钞使用方面,组织银行开展ATM机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机覆盖率,持续开展拒收现金专项整治工作。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除银行网点和ATM机以外,增加了专营外币兑换机构及设施119个;扩大可兑换币种至40余种,丰富外币兑换的现钞及零钞供应。当前,重点银行ATM机均支持境外银行卡取现,超6万家银行网点、近2300个外币兑换设施支持外币兑换。

  旅游、出行方面的举措也正在部署推行。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负责人石泽毅表示,推动国家4A级以上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建立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对重点文化和旅游场景进行支付便利化升级。银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多家国际知名酒店受理银联外卡,首批有3家酒店集团旗下总计1169家门店开通受理服务。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表示,加快普及网络售票,推广应用电子客票,方便国内外人员持身份证、护照、外国人永居证等多种证件线上购票。积极推动国内主要网约车平台企业拓展支付渠道。

 

  本期统筹:程聚新  蒋雪婕  祁嘉润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8日 02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