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2:09:41 来源: sp20241221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广袤的龙江大地满目生机。
“没有地方住,就搭窝棚睡地铺;食物短缺,就削树皮喝雪水……”前不久,记者跟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军事部官兵、文职人员和专武干部,走进洪河农场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刻画数百位老兵形象的大型浮雕,浮雕左侧是一面“功勋墙”。一行人在“功勋墙”前驻足,凝望镌刻其上的一个个北大荒老兵的名字,聆听他们战天斗地的开荒垦田故事,领悟忠诚担当的北大荒精神。
2018年,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统一部署下,各分公司在本级及所辖农场筹建开发建设纪念馆和场史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军事部主动靠前,成立30余个工作组,足迹遍布13个省21座城市,收集北大荒老兵影音资料和老物件,梳理军垦开发历史,参与场馆建设与室内设计,将老兵元素融入其中,拓展教育功能。
“上世纪50年代,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10万复转军人铸剑为犁,将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片黑土地上。让这些场馆留下更多老兵印记,对传承北大荒精神,激发全社会尊崇军人、崇尚英雄具有重要意义。”该军事部政委都根杰说。
虎林市八五〇农场,是王震将军带领复转军人创建的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〇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就坐落在农场场部中心区域。作为样板工程,2021年6月底投入使用的纪念馆占地面积1135平方米,其中“军字号”展厅格外引人注目,共展出复转军人图片2000余张、文物300余件、3D模型5个、视频2部、实景雕塑6座,占整个展陈资料的60%以上。
“那段时间,我们带着民兵四处奔走,收集整理史料,组织有美术功底的民兵参与室内设计和展陈布置。加班加点是常态,但大家毫无怨言,脏活累活带头干、抢着干。一些民兵说,作为军垦人的后代,能亲手整理展出祖辈的事迹,哪怕只是钉一颗钉子、摆放一件展品,都是光荣的事。”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人武部政委康术臣说。
民兵于志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垦三代”,在参与建设纪念馆过程中,不仅重温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北大荒精神,还对老一代军垦人“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他们为垦区的开发建设奉献了青春,建起一座座机械化国营农场,让茫茫沼泽荒原变成良田。作为新一代‘北大荒人’,我们要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走好新时代‘科技垦荒’之路。”于志伟说。
采访过程中,一群中学生走进纪念馆参观研学。老军垦、抗美援朝老兵陈金华应邀前来义务讲解。96岁高龄的陈金华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我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后就脱下军装,来到八五〇农场工作,种过菜、养过猪,开了8年拖拉机。那时的北大荒,蒿草比人高,还有‘三件宝’,苍蝇、蚊子和小咬……”陈金华不失幽默的讲述,让学生们感受到军垦人苦中作乐,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乐观精神、拼搏精神。
“纪念馆中的老兵印记,只有不断宣扬传颂,才能充分释放育人作用。”牡丹江管理局人武部部长黄鹏举介绍,该人武部不定期邀请老军垦、老党员担任讲解员,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讲的军垦故事更能打动人。
北安市赵光农场场史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在讲解员王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展柜前。这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拷贝,外壳已有些斑驳。“上世纪50年代,以我们农场为原型拍摄的讴歌北大荒拓荒者的电影《老兵新传》,一经放映大受欢迎。”王宇介绍,场史馆建设启动后,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人武部几经寻访得知,这部电影的拷贝存于黑龙江省军区军影站。经过沟通协调,他们终于在军影站库房“海量”的电影拷贝中,找到这部电影。记者注意到,场史馆内的一个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这部影片的经典片断,军垦人的形象跃然眼前。
战斗中失去左臂和右眼的战斗英雄郝光浓,转业后带领28位伤残战友成立开荒建场“尖刀队”,以人拉犁方式翻垦荒地,创建荣军农场;陈大元转业来到北大荒,和战友们凿穴为居、化雪为炊……连日来,在嫩江市农垦九三管理局荣军文化园场史馆、宝清县八五二农场军垦开发建设纪念馆等多个场馆,一队队官兵、文职人员和民兵现地开展“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老兵们的故事让他们深深感到,不一样的时代,需要一样的奋斗。他们表示,一定争当军垦传人,沿着前辈的足迹在新征程上奋力奔跑。
千里沃野,陆续建成的122座纪念馆、场史馆,成为垦区122处“红色课堂”。
为了让这些场馆更好发挥教育功能,农垦总局军事部与地方有关部门合力将这些点位串珠成链,打造5条红色研学路线。今年,他们在部分场馆引入VR、AR等数字技术,让老物件“说话”,让史料“发声”。
“我们还通过‘5G+’手段,打造数字场史馆,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云端’参观,进一步拓展教育辐射面。”都根杰介绍,近5年,垦区每年为部队输送千余名优质兵员,先后有523人次在部队立功受奖,“红色课堂”的铸魂育人功能不断凸显。(赵迎春 王世刚 陈立涛)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