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13:57 来源: sp20241122
在我国49个城市进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已惠及众多失能老人。国家医保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长护险制度参保人数约1.7亿人,累计支出基金约650亿元,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长护险制度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意义重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探访了长护险的两个试点地方,并对话长期关注长护险的学者。
_______________
“阿姨,我来给您做护理啦!”11月的一天,养老护理员敬栓敏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街道的张秀荣家里。看到敬栓敏如约而至,93岁的张秀荣面露喜色,赶紧让女儿郝淑媛帮助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不着急,慢慢来。”敬栓敏小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张秀荣坐到床边的座椅上,麻利地为张秀荣测体温、洗脸洗脚、做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个性化护理。
张秀荣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加上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病缠身,年岁已高,行动不便,经常卧床不起。郝淑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两年前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骨折了,很长一段时间变得沉默寡言,看着母亲状态每况愈下,内心十分焦急,但敬栓敏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小敬来后,老太太变得活跃了,爱说爱唱,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可开心了,痴呆症状也减轻了。”
敬栓敏是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护理员。长护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这五类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是指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为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上海、广州、青岛等15个首批试点城市相继开展长护险试点工作。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启动初期小范围长护险试点。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护险试点扩至49个城市,新增的试点包括天津、福州、北京市石景山区等地,石景山区成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政策性长护险制度试点区。
“参保对象上,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不含学生、儿童)医保参保人员纳入参保范围;保障范围上,重点保障重度失能人员。”石景山区医疗保障局局长李凤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目前通过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及养老机构上门护理3种方式,石景山区累计已为4387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了护理服务保障。
张秀荣就是其中的一员,2021年,张秀荣通过申请,至今已享受长护险待遇两年。参保费用每年180元(单位或政府补贴90元),可享受每月12个小时上门护理服务,可选择生活照料、治疗性照护、风险防范、功能性维护四类共32项服务。此外,每月可获家属护理服务补贴1044元,总体待遇保障水平每月近3000元。
据李凤芹介绍,截至今年10月,石景山区参加长护险人数42.8万人,定点服务机构78个,上门护理人员500余人。2021年至2022年,石景山区长护险基金总收入约为1.5亿元,支出1.2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
上门护理和现金补贴为失能老人家庭减负
敬栓敏对母亲的贴心护理,郝淑媛全看在眼里,朝夕相处间,敬栓敏早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次,母亲因为上火排便不畅,敬栓敏戴上手套用开塞露直接“上手”,并从里到外为老人清洗、更换衣物。敬栓敏不怕脏不怕苦,对母亲的细心呵护令郝淑媛感动不已,“我们做子女的都做不到这些,太感谢了!”
第一次见到张秀荣,敬栓敏还记得,热情地和这位老人打招呼、聊天,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这样的僵局维持了好几个月。看到这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郁郁寡欢,敬栓敏虽然揪心,但不灰心。每周上门护理时,她都仔细耐心地照护老人,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时不时还放歌给老人听。
一次,为老人擦拭身体后,老人突然说了声“谢谢你”,这让敬栓敏十分惊喜。往后的日子里,两人互动越加频繁,老人愿意说出自己的需求,敬栓敏也更清楚如何更好地照顾老人。有时敬栓敏还会教老人唱京剧,时间久了,老人还能完整地唱出一段。这令她十分欣慰:“看到阿姨状态越来越好,可高兴了,就像亲妈一样,时间久了也有感情了。”
洗浴、喂饭、康复锻炼……敬栓敏的动作熟练、敏捷,经过两年的精心护理,张秀荣的健康水平有了不小提升。看到母亲的气色越来越好,郝淑媛也逐渐放心。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敬栓敏每次上门除了照护母亲外,还会教自己不少基础的护理知识。“我父母去世早,面对这些老人,就像面对我的父母。”从事长护险护理员工作3年的敬栓敏,希望用服务和照护,帮助更多失能老人。
“这个惠民政策特别好,是老人的福音,老人用的纸尿裤开销挺大,长护险每月的1044元补贴能大大缓解经济负担,护理人员的照顾也特别到位。”郝淑媛说,她体会到长护险给生活带来的直观变化:照护压力缓解了,经济负担减轻了,母亲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如今,若得知亲朋好友的家中有失能人员时,郝淑媛便会热心联系对方家属,分享长护险的申请方法,希望帮助其改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9个长护险经办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办”
64岁的王先生,也是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的受益者。31岁时,一场意外导致他高位截瘫、大小便失禁,身上挂着尿袋,出行完全依靠轮椅,需要24小时看护。给王先生擦洗、翻身、拍背、更换尿袋……33年来,老伴刘女士不离不弃,日复一日地细心照顾。
“什么是长护险?能帮助到我老伴吗?”一次,刘女士从社区居委会了解到了长护险,得知如果老伴通过失能评定,就能享受护理服务和经济补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家门口附近的政务服务大厅,找到长护险经办服务窗口。
听完窗口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长护险的申请条件及流程后,刘女士认真填写了申请材料。令她高兴的是,没过多久,失能评定工作人员就上门评定,老伴通过失能评定成为长护险保障对象,护理机构为王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照护服务。
如今,石景山区9个街道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了长护险经办服务窗口,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办理,打通长护险业务办理“最后一公里”,让失能人员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及时回应。
“忙碌了几十年,我终于可以歇会儿,喘口气了。”近几年,每周长护险护理员都会上门为老伴护理,刘女士十分感激。以前体弱的老伴一感冒发烧就得去医院,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如今,长护险不仅缓解了刘女士的劳累,让老伴得到上门的专门照护,每月的1044元补贴也让老两口感到肩上的经济担子轻了很多。
“这么多人关心我,心里特敞亮,挺知足的,原来老闷闷不乐,现在挺高兴的。”王先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长护险就像搭建了一座他与外界接触的桥梁,他希望在未来,长护险能在北京全市、全国推广,帮助更多失能人员。
创新发展长护险 温暖更多失能人员家庭
“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以来,指导各机构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以及重度失能人员家属开展业务知识学习、照护技能培训及考核超500场,培训人员数量超7000人。”李凤芹说,石景山区医保局签约两家商业保险经办机构,发挥优势高效推进长护险待遇享受稽核、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服务监管、档案电子管理,通过日常指导、半年督查、全年考核等方式全流程督导检查。
“如果你居住在试点社区附近,愿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就可参加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就可以为老人提供服务。”李凤芹介绍,石景山区医保局创新“邻里互助”护理服务新模式,鼓励试点区域内邻里之间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长护险服务,提升居家和社区服务可及性。目前已有4位辖区居民经专业培训后,为邻里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石景山区长护险试点以来,进展顺利的同时,仍存在不足,比如试点区域局限性较强、监管困难、政策宣传力度有待提升等。”李凤芹说,下一步,石景山区医保局将探索建立护理服务特色培训基地,推动人才培育;探索引入家庭医生团队参与失能评估及提供医疗护理,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提升护理服务安全性;建立完善长护险基金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发挥长护险基金使用效率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