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野生动物“城市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然趋势

发布时间:2024-12-21 10:57:17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上海12月7日电(杨海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城市环境中呈现了高度的行为可塑性,分布区域还在持续扩大,成为真正的城市社区‘居民’。从根源上看,城市自然空间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城市化’就会是一个必然趋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2023年“貉口普查”公民科学调查结果公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上海的分布点位持续扩散,有貉记录的小区超过200个,上海貉总数在3000至5000只。

2023“貉口普查”过程中,一只4个月大的小貉在打量调查队员。王放 摄

  貉很敏感,它会根据环境和人的态度变化快速调整行为。“2020年7月,我走进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面前就会出现十几只、二十几只貉,尤其是当我手上拿着塑料袋,或貌似食物的东西,它们就会围过来,跟着你,向你讨要食物。”王放介绍,主要诱发因素是猫粮与湿垃圾的外溢,这种情况下,貉的数量大概是正常数量的三倍。一旦数量乘以三,大量的投诉与冲突也会产生。王放回忆道,当时小区与居委联合停掉投喂,排干小区池塘,管理湿垃圾,两个星期左右,貉的行为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它们不再围着你,会躲着你,好像之前那些场景都没发生过,而在正常数量之下,居民甚至意识不到貉的存在,小区投诉几乎为零。”

  貉是上海本土犬科野生动物。王放介绍,貉在自然界,从素食到肉食,从山洞到河谷,能够适应各种条件。在城市里,貉保留了杂食的习性,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各种城市空间。“传统上认为貉是昼伏夜出的动物,与人的活动时间有所区分。”

上海市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绿化带温馨警示牌。杨海燕 摄

  米兰诺贵都小区居民隆女士对记者说,“貉白天一般不会出来,晚上才会‘露面’,都是两三只一起。”“前两年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貉,不主动招惹,它也不会攻击人,”居民屈先生说。记者在小区走访时看到,小区的绿色植物非常多,每走二三十米,草坪上就有一个绿化带温馨警示牌。

  城市在变得更生态,野生动物也在快速学习如何使用城市环境。在王放看来,城市当中不可能没有绿地,在城市“大兴土木”的阶段,动物是躲藏的,但它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当公园绿地、小区绿化、城市环城绿化带这些设施建立起来后,城市生态空间由少变多,动物就会重新回到城市环境,在这里发现食物、水源和生活空间,城市拥有了更好的多元生命栖息环境。”

  此外,徐汇区华泾镇印象旭辉居委原主任陈英告诉记者,考虑到居民对貉的了解不多,小区目前也在加大对貉生活习性等知识的科学普及力度。从2019年到2023年,不仅仅是貉,王放说,“其它动物的数据现在也在源源不断汇总,小灵猫、豹猫、赤腹松鼠、刺猬、蝙蝠等野生动物也曾在小区环境中多次出现。”

  王放认为,共存不应该让它们丧失生存能力,以及习性、遗传信息和多样性出现严重的下降与退化。“生态学里有一个词叫生态陷阱,动物短期之内可能得到了帮助,比如食物,长期来看,他们是在退化,面临着长期生存危险。”和谐共生对双方应该是无害的。王放举例道,如果城市里蝙蝠或燕子多一点,可能蚊虫会减少,如果城市里传粉的蜜蜂、蝴蝶多一点,可能周边农作物的健康会好一点。

  随着不当投喂猫粮和社区垃圾外溢等问题得到改善,貉减少了人类食物摄入,行为更趋近于郊野环境的自然行为,貉种群局部异常的超高密度得到控制,在社区环境中的平均密度和遇见率较2022年调查结果有所降低,冲突减少、共存增加。

  对于未来,王放表示,要确保野生动物与人的生存安全都没有负面的影响,保持安全距离,不伤害、不投喂、不靠近,野生动物和生态空间能够给城市的生态系统增加更完整的功能和更好的韧性。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