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45:27 来源: sp20241122
金秋时节,伴随隆隆机声,作物迎来收获,大量秸秆经粉碎处理重归大地。秸秆还田好处多,但也有农民反映,还田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如何科学还田,发挥秸秆还田优势?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操作不当带来问题
山东省德州市所处的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和玉米的重要产区,一年两熟、周年轮作。走进陵城区丰润家庭农场,玉米已收获完,地上是一层细碎的秸秆,一踩一脚印。农场负责人王文昌说:“夏收时,小麦秸秆还到地里,前边收割、后边粉碎,不耽误适时播种,秋收的时候跟玉米秸秆一块儿旋耕到土壤里。”
谈起秸秆还田的好处,王文昌有直观感受:“草秸肥养地,庄稼长起来更有劲。”
在淮河流域的稻麦轮作区,也有农民表示,在施肥量相同的前提下,一些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小麦亩产提高不少。
但秸秆还田也是个技术活。小麦秸秆干燥发脆,收割时直接抛撒还田即可;可玉米秸秆两米多高,量大、湿度高、易缠结成块,需要二次粉碎后翻耕回田。还有部分农民反映,还田后种植的冬小麦出现苗弱、病害增加等问题。原因在哪儿?
陵城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新盟解释,有的地块上茬玉米病虫害比较严重,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虫卵病菌被翻入土壤;有的地块,秸秆长、入土浅、腐烂慢,当底肥不足时,秸秆腐烂所需微生物与作物争水争肥;秸秆疏松透气,如果与土壤结合不紧密,风吹土壤失墒快……这些不当的秸秆还田方式可能导致下茬小麦出现病虫害严重、生长不良、出苗不齐、不抗冻等问题。
秸秆还田不规范,跟耕种习惯和作业方式也有关。王文昌说,有的种植户不进行秸秆二次粉碎,导致秸秆过长、抛撒偏厚;有的农机手为了省油赶进度,还田作业时抬高旋耕犁,秸秆未能被有效粉碎和深埋。
专业事交给专业人
解决问题,关键是把准技术和细节。张新盟说,针对秸秆还田中产生的问题,陵城区制定方案,规定玉米秸秆的粉碎长度和翻耕深度,并要求还田后不仅撒施杀菌剂,每亩地还要增施5公斤尿素、喷施2公斤秸秆腐熟剂,以加快秸秆腐烂。
专业事还得交给专业人,陵城区探索托管服务新模式,推动秸秆精细化还田技术落地。在于集乡宗庵村,建程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了村里和周边的4000多亩地,“三秋”时节是服务旺季。“现在机手连片成方作业,效率高,还田质量有保障。”合作社理事长王建成实时监督机手还田作业,“收割时,秸秆还田机高速运行,拖拉机用慢速挡,刀片必须扫到地皮下0.5到1厘米处,粉碎效果才好。”
翻开托管服务项目技术指导意见,小麦播后压实土壤成为托管服务的必选环节。“秸秆打得再碎,刚还田的时候,跟土壤结合还是有空隙。”王建成说,把土壤压实,可以避免麦种架空和麦苗根部漏风。
秸秆还田还要算经济账。陵城区秸秆还田深翻地块土壤,土壤每公斤增加有机质20毫克以上,有利于促进作物增产和化肥减量。陵城区对增施腐熟剂、深耕、旋耕合墒整平等还田环节,实行托管费用补贴,玉米秸秆还田农户每亩只需要掏40元左右。“省心又划算。”农户孙玉顺家将6亩地托管给合作社,全年两季节本增收超过600元。
秸秆还田需要因地制宜。例如,对于耕层较浅的区域,不宜将秸秆深翻深埋或碎混就地肥料化还田,以防将生土、砾石等翻到上层土壤,影响后续种植。“而对于东北地区,秸秆覆盖地表后容易导致地温低、大小苗等问题。为此,当地配套推行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把保护性耕作免耕技术模式与传统耕作优点相结合,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土壤保育与粮食产能协同提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介绍。
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有农民提出,连年秸秆还田,土壤对有机质的需求会不会饱和,秸秆能否隔几年烧一烧?
研究显示,秸秆还田技术能提升作物产量超7%。据业内专家分析,作物吸收的养分60%以上来自土壤,平均每年每亩需要补充800公斤以上的有机物料,才能使土壤有机质周转平衡。因此,“秸秆还田对补充耕地有机质来说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有机肥源少、大田施用困难的情况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表示。
“另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有50%左右留存在秸秆中,焚烧秸秆会导致氮磷硫等作物所需的非金属营养元素排到空气中,相当于断了土壤的‘粮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说。
秸秆还田并非越多越好,合适的还田量是多少?“应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定,原则上要保证当年还田的秸秆充分腐烂,不能影响下茬耕作质量。”张新盟说,以陵城区为例,玉米秸秆还田量一般以每亩400至800公斤为宜,过多会影响下茬小麦根系生长。
据了解,除了秸秆还田,陵城区还推行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但由于产品价值、比较效益方面存在短板,秸秆还田依然是当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继续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须多方共同发力。关义新认为,一方面,秸秆还田后,相关病原菌在新的生态平衡中的致病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旋耕为主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使土壤病原菌持续积累,对抗病品种应用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强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和配套机具研发,提升集成示范推广水平,努力形成低成本高效增产的秸秆还田模式,产生更大效益。
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开展探索。比如,吉林在坚持秸秆全域禁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去年建立了秸秆残茬计划处置政策,有序烧除符合条件的地块残茬、发病地块秸秆;湖南多地划定秸秆限烧区,允许在特定时间内有序焚烧秸秆;四川提出“探索完善分时、分区有条件焚烧秸秆机制”……
“焚烧秸秆有时可以起到保护土壤、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在良好的扩散条件和有序组织的情况下,大气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之间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金书秦说,一些地方化“秸秆禁烧”为“秸秆限烧”,体现了疏堵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长远看,针对秸秆还田薄弱环节,以及离田利用导致的风蚀、离田带土、土壤板结等问题,也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和机制优化,协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
版式设计:蔡华伟
■记者手记
把好事办得更好
为何每年秋天,秸秆都引起关注?作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一项措施,秸秆还田能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推动农田减排固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种地需要用养结合,大多数农民有共识。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如果没有合理的有机质归还路径,土壤养分将被耗竭,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但技术往往有其局限性。在秸秆还田问题上,既不能否定还田的好处、因噎废食,也不能对一些具体问题和情况视而不见。
农业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离不开适宜的光热水土条件,需要因地制宜、应时而变。倘若脱离实际,单纯为还田而还田,势必会水土不服。
打通秸秆还田的堵点难点,需要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得益于机械助力,秸秆还田在操作上并不难,但要做到位,需要注意的细节仍不少。面对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现实,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需要算好生态和经济“两本账”,强化扶持力度,注入更多科技和组织化力量,把好事办得更好。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2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