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1:05:56 来源: sp20241106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昨日上午,京津冀联合办组织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数据显示,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
十年来,通过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首都发展开启新征程。坚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疏为进、以舍谋得。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北京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首都发展实现深刻转型。
同时,北京严格控制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北京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不予受理与“四个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记业务达2.5万余件,高精尖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北京在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雄安新区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
作为首都新“两翼”中的一翼,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雄安新区绘就了“未来之城”新画卷。一座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29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5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京雄城际和雄安站建成投运。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初步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白洋淀进入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城市大脑等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央属标志性疏解项目压茬推进,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央企在雄安设立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
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天津一批职业院校、医疗机构持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和医疗帮扶。
副中心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聚焦以副辅主、主副共兴,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框架全面拉开,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确保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城市绿心公园开园迎客,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盛装亮相,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
城市功能也显著提升。随着行政办公区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级机关两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实现落户。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建设。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数字经济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
区域一体化步伐也持续加快。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理事会、执委会实体运行,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连续举办五届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意向投资额超1500亿元,带动北三县软实力持续提升,为环京地区通勤圈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
去年工业增加值达2.43万亿元
深化产业协同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十年来,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43倍。
十年来,三地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等六条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联合绘制完成产业图谱,梳理形成“卡点”攻关、“堵点”招商、重点企业“三张清单”,为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底数图”和“导航图”。以汽车产业链为例,整车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强化区域零部件配套。2023年,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的区域内定点供应链企业分别达到45家和70家,北京奔驰零部件的区域内采购额占到全国的55%。
产业集群方面,“五群”共建也实现了新跃升。三地聚焦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等五个产业集群开展梯次建设、汇聚发展合力。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与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一起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均占到全国的20%以上,天津现代中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安全集群在上游生态侧、中游核心侧、下游应用侧优势明显,营业收入在全国前10名企业中拥有五家,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集群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居全国城市群首位。
产业生态亦呈现新格局,通过资源互配、优势互补,三地特色产业聚集态势基本形成。其中,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5个,成为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精准承接的重要载体。北京大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唐山等12个城市(区)联手获批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实现电堆、空压机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填补了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国内自主化应用空白。京津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怀来大数据产业基地等算力中心数据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算力规模领跑全国。
协同创新方面,2022年三地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创新带动产出效率也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十年来,三地交通一体化从“蓝图”迈向“现实”。其中,“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京唐(京滨)城际、津兴城际等一大批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京津冀区域内高铁总里程已经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长到2624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地区“1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城际开行重联列车、长编组列车,每日开行列车128对,最短发车间隔3分钟,为唱好京津“双城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互联互通的公路网正越织越密。随着京台、京雄、京昆、津石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区域范围内以北京为中心,由七条首都放射线、两条纵线和三条横线构成的国家高速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世界级机场群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大兴机场、北戴河机场、普宁机场建成投用,京津冀9个规划机场全部实现通航。2023年北京“两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228万人次,天津机场执行国内国际航线达到188条,河北省机场通航城市达91个。京津冀“双核心”+“双辅助”+“多节点”的三级机场梯队已初步形成。
交通运输服务也在提质增效。北京38条跨省公交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约19万人次,服务周边17个县市及地区。2022年以来,北京先后开行国贸至廊坊主城区、北三县、固安县、天津武清区通勤定制快巴,目前共6条主线36条支线,日发班车154班次,日客运量5800人次左右,平均通勤时间缩短至54分钟,环京通勤效率大幅提升。京津、津石地铁实现APP支付互认,北京西站、天津站实现国铁与城市轨道安检互认,北京南站、天津南站、天津西站等实现国铁免安检换乘城轨。
下一步,三地将继续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具体来说,2024年将建成津静市域(郊)铁路首开段。加快雄商、雄忻、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建设。加快承平高速、京津塘高速改扩建、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开展首都地区环线(唐廊高速二期)、京德高速、滨唐高速前期工作。唱好京津“双城记”交通新篇章,推动环京通勤定制快巴向周边地区延伸覆盖,持续保障跨省公交常态化运营。
城镇新增就业1595.6万人
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十年来,三地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坚持就业优先,十年间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教育领域,京津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开展办学合作,三地成立15个特色职教集团(联盟)、24个高校联盟。医疗方面,93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此外,还有5000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环京津周边养老机构。
三地之间已实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互联互通,签署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京张携手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发挥好京津对口帮扶机制作用,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在营商环境领域也有不少亮点。其中,三地之间的区域商事制度协同互认进一步加强。便利京津冀跨省(市)涉税事项迁移,实行企业涉税信息“一键迁移”,同时可保留纳税信用级别等9项信息和增值税留抵3项权益,办理时间由过去20天左右压缩至1小时。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范围进一步扩大,共推出五批、203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涵盖涉企经营、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实现清单内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京津冀+雄安”共同推出234项“区域通办”事项。
在消费领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效应明显增强。2021年,北京和天津入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名单。北京发挥首都优势,优化完善消费供给,加速布局消费新地标,推动29个城市消费中心和57个重点商圈“一圈一策”发展;天津以海河为轴建设国际级商业中心,打造彰显国际影响力的地标商圈,发展时尚消费、康养消费,发力“首发经济”“银发经济”。
商贸方面,三地的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共同推动试点物流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托盘在三地循环共用,推广包括冷链物流冷库技术规范、冷链物流运输车辆设备要求、“畜禽肉”“果蔬”“水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程在内的八个天津储运销地方标准成为三地互认互通的团体标准。共同建设鲜活农产品一小时流通圈,支持津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北京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做好对接。共同打造环京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河北净菜”进京,鼓励环京农畜生产企业以销定产、按需种养,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肉案子”。
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共同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走向深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8.6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下降62.7%、50.6%、57.6%,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土壤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三地持续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打出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天津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河北省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淘汰。三地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共享空气质量数据,常态化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建成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三地机动车排放超标、违法处罚等信息共享。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
三地还强化跨省重点流域联保联治。全力整治黑臭水体,北京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京冀签订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永定河上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津冀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京津冀重点流域跨界考核断面水质均保持Ⅲ类及以上并稳步提升,其中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2022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在首都“两翼”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不少进展。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雄安新区,合力改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京津冀雄签订“生态环境监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晋四省市持续开展跨区域立法、普法、执法工作,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雄安新区工作站,河北省统筹实施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河道整治、生态补水等工程,推动白洋淀水质由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Ⅲ类并稳定保持,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雄安新区野生鸟类恢复到276种,较设立前增加70种。全力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构,积极探索多能耦合等实践做法纳入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案例。
本版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北京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