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地铁助推区域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30 15:56:13 来源: sp20241230

  北京是一座弥漫着古都韵味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这里,每个工作日都有上千万人次搭乘地铁,开启“轨道上的城市生活”。作为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港地铁在市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表示,京港地铁通过持续借鉴港铁经验,并结合北京本地实际,积极为市民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服务,同时,在线路的延伸过程中助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的构建。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线网规模持续拓展,聚焦“安全第一”

  北京是中国地铁发展的起点。近年来,北京交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基本构建。截至2023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836公里,运营车站490座。

  密集的城轨交通网,承载着较大的客运量。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达到34.52亿人次。

  随着2023年底17号线北段的开通以及16号线的贯通,京港地铁所辖5条线路的运营里程达到190.4公里,在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中占比约23%。京港地铁通过优化行车组织,实现运力与客流的精准匹配,每天为约200万人次乘客提供出行服务。

  “安全、服务,是我关注的重点。”深耕轨道交通行业的刘追明称,“有了安全生产的1,后面的0才有意义。”

  2023年5月,刘追明成为京港地铁的新任“掌门人”。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就职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并于2014年4月加入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后任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到北京,他经常乘坐各条地铁线路,尤其会在夜间到京港地铁所辖线路巡查,与检修团队一起开展隧道、轨行区等很多设备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感受可能影响乘坐体验的每一处细节,并督促相关专业进行改善提升。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右四)在夜间进入地铁轨行区检查设备设施状态。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地铁行业的夜间工作很多。地铁早晨5点多开始提供服务,夜晚12点左右才结束运营。我们有数千名员工是在深夜到凌晨工作,来保障地铁白天的正常运营。”刘追明称,“安全生产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往下看,看到每一个岗位的末梢,因为地铁运营是一个庞大的结构,岗位非常多,每个岗位对地铁的安全运营来说都至关重要。”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左一)检查车辆维修工作。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今年是香港地铁通车45周年,港铁一直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香港,并在全球多个城市有着超过三千公里的轨道交通运营成功实践,在运营组织、客户服务和资产管理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成熟的经验。刘追明表示,京港地铁传承了港铁的DNA,在安全管理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体系充分借鉴了港铁理念,并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地铁运营的安全,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5G、机器人在北京率先走进京港地铁所辖线路,17号线南段也于2024年春运前夕实现列车全自动运行(FAO),进一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刘追明认为,安全是轨道交通永恒的主题,是重中之重的工作。科技要为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火墙,为服务搭起一阶阶智能台阶。京港地铁会做好风险评估,让安全、可靠的新技术与交通行业融合,提升地铁运营管理、突发应急处置以及乘客出行的安全性。

  “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既要深入人心,更要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刘追明强调。

  打造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围绕乘客提供优质服务

  走进地铁17号线太阳宫站,一个特别的画展吸引了许多乘客驻足。这是京港地铁联合北京手语研究会、北京市聋人协会共同举办的“爱同行”公益画展。画展中的二十余幅画作全部由听障学生创作,《木兰》《手的话语》《乡愁》……每一幅画作都蕴藏着一个个梦想,借助地铁这一公共出行平台,让无声的梦想绽放。

  

  京港地铁举办“爱同行”公益画展活动,为听障青少年搭建展示的平台。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我们非常关注地铁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对残障人士等群体的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的高低。”刘追明说。

  近年来,北京持续打造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刘追明上任之初就着手进一步提升无障碍设施和服务。2023年8月7日,京港地铁与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爱同行·无碍出行”体验活动,邀请视障、肢障、听障乘客代表亲身体验地铁无障碍环境,加强与残障人士及专业机构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以便更好地营造友好、贴心的出行环境。

  2023年底新开通的17号线北段各车站,设置了“家庭式”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太阳宫站设有双面开门直梯,还定制了换乘距离56米的步行提示……京港地铁积极从乘客需求出发,持续推动地铁站内无障碍设备设施、标志标识改造及优化,运用标识信息建立乘客沟通桥梁,为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乘客持续提供着更为友好的出行环境。

  “广大乘客是地铁服务的对象,对于他们的各种需求,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并围绕乘客的需求来优化服务。”刘追明说,这一理念与港铁“以客为本”的理念一脉相承,“我们制定新的举措、推出新的服务前,常常要进行调研,聆听乘客的声音,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更好的服务。”

  他还谈到,京港地铁推广港铁的“臻善圈文化”,即由地铁一线员工从自己的岗位出发,发现可以改善的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多年来,京港地铁借鉴港铁连接地铁与社区的经验,以多种形式实现与社区的共融发展。他说,地铁安全出行从娃娃抓起,京港地铁去到沿线学校、社区,给孩子们讲解地铁安全知识。同时,持续开展M地铁系列项目,比如M地铁·图书馆、M地铁·影廊等,打造地铁的文化艺术气息,通过声音、文字营造充满人文的地铁环境。

  

  京港地铁关注社区共融,图为走进沿线学校,为青少年普及地铁安全文明知识。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京港地铁与国家图书馆共同开展新春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在推荐好书的同时在地铁16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设置主题展览区,集中展示窗花、年画、福字、对联等10余种不同地区过年风俗的实物展品,生动展示各地春节民俗,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春节氛围。

  

  京港地铁举办M地铁·图书馆主题活动,丰富乘客地铁出行中的文化体验。图片来源:京港地铁提供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缩短城市距离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在刘追明这位行业资深人士眼里,地铁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出行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公众出行的重要选择,发挥着“大动脉”的作用,串联着居住社区、机关学校、商场楼宇,拉近了时间和空间距离,实现了互联互通,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

  “以往是线跟着人走,城市哪个地方人口密集,就把地铁修到哪里;后来,人跟着线走,地铁建好了,沿线就会不断有人、商业、工业园的聚集。”刘追明表示,地铁对城市发展、区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今,轨道交通发展已经从以往“轨道跟着城市走”转变为更注重通过地铁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地铁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通勤、出游等日常需求,也有利于城市功能、布局的不断优化。大兴线天宫院站正是这一发展变化的缩影。天宫院站自2010年投入运营开始,客流逐年上升,目前车站年客流量约1500万人次,与开通时相比客流增长超3倍。其中,天宫院站附近居民与河北固安来京人员的客流组成比约为2:1,这充分反映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北京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地铁作为公共交通的有生力量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刘追明谈到,2024年是京港地铁首条线路开通15周年,京港地铁将不断借鉴港铁在运营、管理不同制式轨道交通方面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经验,提高区域中的出行效率,从而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交通一体化是率先突破的领域。2024年,北京市共有十来条地铁线同步建设,包括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2号线(平谷线)。

  “努力去争取新线路的运营管理,尽全力为乘客做好服务。”刘追明说,京港地铁将不断为乘客提供便捷服务,并积极贡献在PPP模式方面的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乘客愿意选择地铁这种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助力城市的绿色发展。

  作者:杜燕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