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修复 让石矿坑变成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4-11-24 18:37:39 来源: sp20241124

  冬日暖阳照在海南临高县新盈镇洋所村的田野上。割完一季水稻后,农民们堆土成垄,又忙着种上南瓜、辣椒和玉米。放眼望去,平整开阔的耕地里,作物长势喜人。

  新盈镇大部分区域覆盖着玄武岩。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就地取材,开凿石头建房修圈,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废矿坑。矿坑低洼积水,导致成片土地撂荒。

  近年来,临高县下决心做好“土地整治+”文章。新盈镇借申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之机,清运石渣、修建渠道、培肥地力,逐渐将废矿坑填平补齐,并造出万亩田洋。在田间管理玉米苗的村民李富有怎么也想不到,曾经的荒野转眼间变成了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园区。

  历史上,石矿为海南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但也由此欠下了生态账、民生账。包括临高县在内,部分市县因采矿造成山体裸露、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通过草木覆绿、废渣治理、矿坑蓄水等措施,东方市大田镇昔日裸露的采石场,重新披上了“绿衣裳”;昌江黎族自治县叉河镇的矿山,植被比例从不到1%恢复到95%以上;儋州市在莲花山渣土堆上,建成了海南最大的热带樱花园……

  在临高县新盈镇,当地政府引进社会资本,将废矿坑及周围地块整体纳入、统一修复。“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建则建的思路,我们对修复项目进行分类施策。”一家施工企业的总经理曹丽华说,“随着一个个农业园区建设的启动,荒田变良田,小田变大田,旱田变水田,为下一步发展智慧农业打下了基础。”

  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如今,新盈镇的农业格局正在被加速改写。临高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林告诉记者,废矿坑修复既治理了耕地,又增加了碳汇,还改善了人居环境,达到“一举多赢”。

  既要修复生态,也要发展产业。海南矿坑整治,探索从“修复”到“造福”的良性循环模式,让不少昔日的废弃地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儋州市将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规划相融合,在矿坑密布的莲花山建成了4A级景区,开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70万人次。一些市县在矿坑修复项目中增加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等建设内容,周边村民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临高县新盈镇则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中,激活耕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洋所村修复废弃矿坑后,承包企业及时引进了胭脂稻等农作物,许多农民可以多打一份工,多挣一份钱。

  今年57岁的李富有在田边算起了账:“现在,村里村外建起8个农业园区,我们将土地承包给企业,田地租金加上园区务工,一年下来有好几万元收入。”(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赵玉和 黎多江)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