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北疆绿色长城(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05 19:11:26 来源: sp20241205

  图一

  图二

  图三

  编者按: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正是春季植绿时,一代代治沙人俯身大漠,倾情坚守,以植树造林的点滴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内蒙古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护林员金振云——

  科学造林,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本报记者  张  枨

  春风拂过,面庞黝黑的金振云(见图一,邓鹏程摄)扛着铁锹,行走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目之所及,到处是一人多高的成片梭梭、花棒和红柳。

  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区域,曾饱受风沙肆虐之害。

  上世纪50年代起,磴口县号召全县人民植树造林、封沙育草、防风固沙,金振云的父亲金玉村就是磴口县防沙林场(现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的第一代护林员。在金振云的记忆里,父亲和乡亲们肩扛树苗,翻越一座座大沙丘,寻找为数不多的湿沙地,再用1米多长的铁钎、引锥,挖出深坑、栽种树苗。历经10年,大家合力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构筑起一条308华里长、30至100米宽的“308华里防沙林带”。

  1986年,金振云也加入植树造林的行列。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相继实施,他发现,植树造林的方式与治沙效果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树种选择上,我们将过去的沙枣、沙柳更换为需水量与蒸发量更小、更适合本地的梭梭、柠条、花棒等耐旱灌木,构建灌木防风固沙林;在固沙方式上,通过构建一个个草方格,以网格固沙等工程技术手段锁住移动沙丘。”金振云介绍。

  前些年,金振云和同事们完成了“308华里防沙林带”的更新改造工程。近些年,“高压水打孔植苗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等新技术在磴口县的应用,让造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极大提升。金振云感叹:“新技术可以延缓树苗的发芽期,以前每年只有春季一个月造林季,现在可延长至三四个月。”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布2024年第1号总林长令,明确要精心组织实施“三北”工程,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巴彦淖尔市等5盟市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共同打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今年春季,磴口县正在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农牧民利益联结”等治理模式,持续推进生态治理。

 

  辽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护林员李东魁——

  与林为伴,坚守科尔沁沙地南缘

  本报记者  郝迎灿

  “之前栽下的500多亩樟子松幼苗还没膝盖高,一天不去转悠几趟,心里总不踏实。”天刚蒙蒙亮,快60岁的李东魁(见图二,彰武县委宣传部供图)就出门了。

  李东魁是辽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的一名护林员。彰武县地处“三北”工程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重点区域,章古台林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

  1987年,李东魁退伍后来到章古台林场工作。那时条件艰苦,林场没通电,没有自来水,蔬菜、日用品都要到5公里外的集市上去买。李东魁一个人巡逻、一个人挑水、一个人做饭,与林为伴、以山为家,如樟子松般扎根沙地,开始了迄今37年的护林生活。

  “爬坡穿林,翻沙越障,开始全靠一双脚底板,后来林场给我配了匹马,前几年才买了拖拉机。”李东魁说。

  跋涉了一个多小时,李东魁到了两公里外的一片樟子松幼林。他在林地周边仔细察看,又顺着地势攀到高处四下张望,“沙地里种松树不容易,把松树种活更难,如果不留神,幼苗被牲畜啃食了,这一整年的辛苦都白费了。”

  临近中午,李东魁从包里掏出两个馒头、一小袋咸菜,对付两口接着动身,“前几年有几片林子闹过松毛虫害,我得定期监测。这几年经过飞防作业,松毛虫基本消失,但还是不能大意。”

  “护林30多年,哪片林子是哪年栽下的,我都记得。”李东魁打量着眼前的樟子松说,“这里的每棵树,都在我心里。”

  2023年8月,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片区推进会在章古台林场召开。今年,彰武县计划实施高标准植被综合盖度提升工程,科学采取更替修复、择伐补植、抚育修复等措施,营造复合型森林结构。同时,提高造林标准,选用乡土树种,采取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模式,提升林分的生产率和稳定性,全面开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态势。

 

  新疆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工作人员帕提古丽·亚森——

  播撒绿色,阻挡塔克拉玛干沙漠侵袭

  本报记者  李亚楠

  “春季植树开始了,得做些准备……”帕提古丽·亚森(见图三,且末县委宣传部供图)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熟练地骑上摩托车,向着那片熟悉的林区出发了。

  帕提古丽·亚森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人。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区域,县城与沙漠仅隔着车尔臣河。帕提古丽·亚森指着眼前的林子:“这里原来就是一片沙漠,你看现在,林子已经有12.9万亩这么大了!”

  1998年,为了阻挡沙漠大规模侵袭,且末县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启动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2005年,帕提古丽·亚森大专毕业后来到治沙站工作,成为且末县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之一。

  沙漠中种树不易,大家第一次种的树,成活率只有30%到50%,每年都要反复补种。树种活了,后期管护也很重要,帕提古丽·亚森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检查滴灌带是否完好、新栽苗木长成什么样。

  种树多年,帕提古丽·亚森最关心的,就是沙漠里的树苗长得怎么样。2017年,她有机会乘坐飞防作业飞机,从河东生态治沙基地上空鸟瞰,“看到沙漠里长长的绿带往前延伸,第一次知道我们干了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经过几代人的植树造林,且末县逐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的生态长廊,有效阻挡了沙漠侵蚀。每年春季,且末县还会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植树,至今已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

  近日,新疆发布2024年第1号总林长令。通过持续播撒绿色,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

  “现在,只要补齐最后的285公里,整个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沙防护带就能闭合,且末县就位于这285公里阻沙防护带上。”帕提古丽·亚森说,“今年,我们要在河东生态治沙基地植树2万多亩,只要我还拿得动铁锹,就会一直种下去。”

 

  本期统筹:张  晔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8日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