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0:20:52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西宁11月17日电 题:青海特色劳务品牌为农牧民“点亮”就业增收之路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叮叮叮、当当当......”,青海省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区级传承人、省级一级工艺师王富邦在工作室里用锤子、錾子敲打着一个银质盘子,在他的錾刻下,银器上的图案变得栩栩如生。
图为王富邦用锤子、錾子敲打着一个银质盘子。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摄11月正值高原冬季农闲时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银匠王富邦的工作室里,银铜器特有的敲击声此起彼伏,银匠们正在埋头对手中银器精雕细琢。
王富邦介绍,湟中银铜器形成规模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河湟文化特色,工艺精细,图案丰富,造型逼真。三百多年来,湟中银铜器以其型薄,光亮、质纯、精美、实用等特点,尤其是保留传统工艺流程完整而著称于世,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湟中银铜器品种繁多,有各族群众生活所需的实用器具和饰品,如暖锅、茶壶、木碗、酒具、手镯等,还有欣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如浮雕装饰画、花瓶摆件、佛像、佛龛等。
图为在王富邦的錾刻下,银器上的图案变得栩栩如生。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摄阳坡村在全国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方面闻名全国。长久以来,银铜器加工行业流传有“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多年来,制作的银铜像、器具等产品远销国内外。金银铜器手工制作年产值在一亿元左右,全村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发家致富。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带动就业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村里没手艺的村民跟着有手艺的人学着做,慢慢做的人也就多了,目前我们村从事银铜器加工的就有500多人,每年大家的收入都特别可观,一般情况下每年收入都能达到五六万元。而且我们这个手艺也没有局限性,不管阴天下雨还是冬暖严寒,都可以在家做,这几年市场需求也很好,大家都是按订单制作。”王富邦说。
图为王富邦的工作室里,银匠们正在埋头对手中银器精雕细琢。 中新网 记者 孙睿 摄据西宁市湟中区官方统计,目前,阳坡银铜器加工户已由原来的20多户57人增加至128户555人,占到全区银铜加工从业人员总数的40%,制作的银铜器产品远销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同时在国内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
西宁市就业服务局局长陈信国说,近年来,西宁市因地制宜,积极培育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在发挥原有“大通生态旅游”“丹噶尔绣娘”等省级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效应的基础上,持续培育打造了“阳坡银铜器加工”“藏毯艺匠”等10个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宁字号”劳务品牌,成为西宁劳务品牌的一张“活名片”。同时西宁市围绕劳务品牌建设工作,积极落实创业奖补资金9万元,创业担保贷款5笔450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15万人次,兑现培训补贴996.42万元,通过劳务品牌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2余万人次,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
“如今我们这个行业的知名度提高了,对参与这个行业的匠人们的自信心也提高了。”王富邦说。
青海省就业服务局局长张俊表示,下一步,青海省各级人社部门将充分依托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育更多更优特色劳务品牌。同时进一步完善劳务品牌政策支持体系,细化省级劳务品牌的评选、认定、管理,退出工作机制,加强劳务品牌从业群体的技能培训,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持续推动全省劳务品牌实现提质增效发展。(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