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两高”报告以丰富案例阐释法理事理情理

发布时间:2024-11-21 20:36:43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张素)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诸多案例被写入今年的“两高”报告,这些“年度法治记忆”,让外界更好理解案例中蕴含的法理事理情理。

  这些案例源于丰富的司法实践。

  2013年以来,中国各地法院收案年均增长13%,2023年达到4557.4万件,法官年人均办案357件。全国检察机关去年共办理各类案件425.3万件,同比上升28.9%。

  “两高”报告选取的案例背后,是司法部门捍卫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

  2023年12月,杀害多人、潜逃多年的劳荣枝伏法。最高法报告点名“劳荣枝案”,重申依法严惩重大恶性犯罪。最高检报告提到的“3·20舟山杀人案”,是当地历时最久、被害人数最多的命案积案。去年,检察机关还对百余起发案20年以上的命案依法核准追诉,彰显“让正义虽久必至”的决心。

  此外,中国足协原主席陈戌源等15人被起诉,外逃20年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原行长许国俊获刑,成为司法部门在反腐败斗争中履职的注脚。

  今年的“两高”报告还通过案例亮明司法态度。

  近一段时间,热映电影《第二十条》让正当防卫制度广受关注。今年的“两高”报告都提到正当防卫内容。

  最高检报告介绍案例称,快餐店老板与持刀闯入店内敲诈行凶的歹徒对砍致其死亡,检察机关不认定构成犯罪。最高法报告披露,2021年至2023年已对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

  “法律和伦理底线不容挑战”“‘第二十条’已被唤醒”“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决不让‘黑钱’漂‘白’”……有评论认为,相对抽象的立法条文,通过司法实践活动,让社会公众感受到每一个案件中的公平正义。

  司法裁判的价值不仅是定分止争,还在于通过确立行为规范、传递价值导向,引领法治进步。今年“两高”报告列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件。

  如在金融领域,破产审判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取得进展。2023年,深圳的梁某提前完成履约,中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审结执结。最高法报告据此指出,“个人可破产、可重整”。报告还提到,在全国首例保险公司破产重整案中,法院助力企业“破茧重生”。

  此外,针对婚前同居发生家暴的责任定性问题,最高法报告点名“牟林翰案”时称,社会在发展,司法须前行,确立“婚前同居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司法规则。

  除了大案要案,今年“两高”报告里还不乏日常生活中的“小案”。如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案、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案等。

  在引用这些案例时,最高法注重释法说理,提出“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有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孩子虽在校,家长也有责”等,以期进一步“依法引领校园保护”。

  有评论认为,“两高”报告让通俗易懂的“小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和行为示范作用,促进社会法治意识的养成,也将引领社会进步、助推长治久安。(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