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7:59:47 来源: sp20250108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年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项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创新之路不仅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还带来了人文互通,科技联通,打开了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从埃及的小麦说起。
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小麦。这个有着7000年小麦种植历史的国家,近年来却一直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机。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阿卜杜勒·哈立格: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小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和改良小麦以应对这些变化。
改良小麦品种,需要经过新的育种程序。在埃及,传统的育种技术至少耗时六年才能得到稳定的品系。如何提高育种效率一直是阿卜杜勒·哈立格研究的方向。在研究中,他注意到了中国的育种技术。
阿卜杜勒·哈立格非常希望去中国学习新技术。六年前,朋友告诉他中国有一项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中国云南的一年时间里,他作为研究团队的一员全程参与了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带回了先进的育种技术。
这项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名叫“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人文交流项目。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同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区合作等务实举措,提升共建国家的创新能力。2013年以来,中国支持了超过一万名共建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埃及作为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这个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也被很多埃及青年学者熟知。去年,年轻的博士阿哈迈德·埃尔法纳经阿卜杜勒·哈利格的介绍,成功申请了这个交流项目,来到云南继续学习育种技术。
这是云南省农科院的一项名为DH,也就是小麦和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双单倍体的育种技术,已获得多个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研究团队的帮助下,一些独家关键技术的操作阿哈迈德·埃尔法纳已经做得得心应手。现在,一年的育种接近尾声,阿哈迈德·埃尔法纳也将收获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小麦DH种子。
在近10个月的中国生活中,阿哈迈德·埃尔法纳不仅收获了育种技术,打乒乓球的技艺也日益纯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友谊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学习并非只是单方面的,两位埃及学者的到来,也为中国科研团队带来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更多样的实验样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首席 杨木军:他们的抗病材料和我们的抗病材料结合在一起,两家一起来做,把这个品种的抗病做得更好。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阿卜杜勒·哈立格:埃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也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增加小麦的产量,以应对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继续扩大。
小小一颗种子,承载了共同的梦想,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互相学习,互知互信,这也正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的真实写照。阿哈迈德·埃尔法纳计划回到埃及后,不仅要将新技术推广应用,还要推动双方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搭起长久合作的桥梁。
九月中旬,位于甘肃金昌的一家选矿厂迎来了两位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学者,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他们与中方合作的研究成果早已在这里成功运用。
中南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矿冶集团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研究设计所副所长 余刚:双方合作做的金川选矿厂智能磨矿系统,能实时监测到磨矿、磨机,给矿、给水相应的处理量。
过去,磨矿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将矿石磨到多细更多依赖操作工人的经验,不仅效率不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很大。将工人解放出来,提高磨矿效率,一直是选矿厂想解决的问题。三年前,南非开普敦大学与矿冶科技集团开展了联合攻关,一同解决这个难题。
这是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开普敦大学在选矿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中国的科研团队则在自动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两年的研究,这套智能系统成功应用在这家选矿厂中。
金川集团选矿厂一选矿车间主任 高泽东:整体的作业效率有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2倍,设备故障率降低了13%,作业成本降低了2.2%。
这样的合作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成果。这个联合实验室汇聚了中南两国的相关领域研究力量,于2019年成立,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南矿产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矿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韩龙:我们和南非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本身就有很好的共性,同时又有很好的互补性。南非在深部开采、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在一些新型选矿工艺、一些IT技术在矿冶领域的应用,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在联合实验室平台的合作,把两方面优势和互补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中国和南非的科技合作有提升和促进作用。
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加大了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往来。信任在合作中增强,创意在碰撞中迸发。目前,多项合作研究成果已经实际应用在了国内外矿厂中。实验室的发起者之一、南非林波波大学的学者普蒂教授,因此还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合作,带来了1+1大于2的效果。随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推进,已经有50多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联合实验室落地。中国-匈牙利脑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从基础科学到实际应用,合作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合作创新正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注入新的动能。
红海边,一座世人瞩目的新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一座将于2030年建成的未来城市,将摆脱石油的能源依赖,成为绿色低碳的新一代城市代表。这也是沙特2030愿景宏伟蓝图中的重要工程。
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首席执行官 马克·塞利:沙特阿拉伯正在实施全球最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之一,不仅承诺到206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而且到2030年,也就是7年后,沙特电力供给结构由几年前的几乎100%燃油发电转型为仅50%来自燃气电站,另外的50%来自新能源电站。
一边是来自沙特雄心勃勃的宏伟愿景,一边是来自中国包容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红海新城就是两者相向而行的生动体现。富有创意的绿色新城计划,需要同样富有创新精神的建设方去实现。来自中国的公司参与投资并承建了这个全球瞩目的公共设施工程,他们为红海的特殊环境和气候量身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离网储能项目、海水净化系统、固废处理系统。
愿景相通,创新同行。十年来,光伏储能、智慧城市、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在越来越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落地,越来越多的人民享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沿着这条创新之路,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九月底,南非的普蒂教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同行商讨更多的合作可能。在中国云南,阿哈迈德·埃尔法纳收获了自己培养的麦穗,他迫不及待地向远在埃及的阿卜杜勒·哈立格分享经验。在沙特,红海新城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两国企业期待着更多的合作。
编辑丨刘晓晨 郭琳洁 张吉瑞 张亚宁 江浩宇 陆隽弘 赵祎楠 窦筠韵 罗陈
摄像丨徐鹏 李劲松 张贺
剪辑丨赵鹏 邢永跃 矫健
策划丨牟宗勇 余仁山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