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12-30 08:41:15 来源: sp20241230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要求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阐述和重要部署。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四川发展实践,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深刻认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具有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导不断变化的发展实践。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反映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的新时代生产力现状,顺应“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意义重大而深远。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区别,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要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上全面创新,实现生产力驱动方式、作用方式、表现方式的全方位变革。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劳动主体与新质劳动客体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也是关键路径和动力支撑,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必将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条件。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这一重大部署涉及领域宽、范围广,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研究、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谋划、扎实推进。要自觉在思想上对标,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自觉在行动上对表,坚定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四川发展实践,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以更大力度推动四川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加速演进,但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仍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创新是核心、产业是基础、绿色是本底,紧扣四川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聚力推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川是科教大省,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目前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9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达10个,近年来参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使命,四川有条件、更有责任在科技创新上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把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关键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与产业供需对接、合理匹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努力形成更多现实生产力。

  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必须持续用力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要求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指明了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四川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提质倍增行动,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要紧扣国家所需、立足四川所能,坚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不动摇,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前瞻部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相互赋能,不断巩固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以发展方式创新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之一,新质生产力的“质优”很大程度就体现在绿色发展上。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肩负重大使命。近年来,四川生态环境总体趋好,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长较快、增速达11.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1亿千瓦、占比达86.7%。要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持续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建设美丽四川。同时,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近年来,四川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效,2022年、2023年分别有16项和14项改革入选全国地方改革典型案例;在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打造、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也有长足进展。要更加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难点,持续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要坚定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切实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先进生产要素,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只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真正让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成为决定性因素。四川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100万人,拥有两院院士67名,各类科技研发人员35.5万名。要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大人才观”,着眼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等各方面各环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完善各类引才计划、构建人才梯次招引体系,巩固用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成果,打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对党员干部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干任何工作都立足实际情况、把握发展需求、遵循客观规律,不为一事之誉、不贪一时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充分激发各地区各部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汇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分别为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省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