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4:37:07 来源: sp202412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按照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部署和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瞄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命题,重实践、抓落实,不断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第一,深化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全球教育变革的趋势,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认识,打造三者统筹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版。一是更加有力地统筹好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学生成长的后劲就越足,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就会越强劲。高等教育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基础教育的夯实度和创新力也就有望提升。二是更加有力地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以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三是更加有力地统筹好国内和国际。把教育对外开放融入主要工作体系,打造集聚全球人才和资源的载体,高水平开展“引进来”“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以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实践引领。
一是有组织地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通从基础教育基点到高等教育龙头的高质量发展脉络。将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思维品质有机融合,一体化推进有组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持续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交叉学科平台,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立体支撑。二是以多渠道和新载体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格局。聚焦拓展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间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各领域开展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构建高品质、深层次的区域教育合作共同体。聚焦教育数字化这个重要突破口,更加注重用终端需求拉动优质高效教育供给,统筹好人与人工智能、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等各类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三是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重心下移、方式多元、载体多样、利益多边的互动交流,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实促交流、促融合,在与全球教育、科技、人才深度互动的新场景中提升发展能级。
第三,发挥合力,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作用,推进“五育”融合,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基础。德育方面,要着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道理讲得入脑入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智育方面,要注重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内生动力,培养可堪大用的创新人才。体育方面,要注重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真正实现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方面,要注重美感体验与文化创造,让广大师生不但成为美的鉴赏者、文化的消费者,更成为美的生成者、文化的创造者。劳动教育方面,要更加注重培育完整的劳动素养,使孩子们长大后不仅能辛勤劳动,更能诚实劳动,还能创造性劳动。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诊断和治“未病”,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二是以高校分类发展为切入点,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北京为例,在京部属院校和市属院校在产业发展中既有共性的指向,又有各自独特的作用。部属院校的比较优势是可以有组织地攻关“卡脖子”问题,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应通过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卓青项目等平台,统筹支持在京部属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强化“发现即发明、发明即应用”的长链条、短周期特征,把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相结合,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市属院校的比较优势是易于开辟新赛道,用好这个优势能够更好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持续深化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在环京地区布局北京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作者:李奕,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