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5:09:44 来源: sp202411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和改革落实执行力”。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决策和落实是改革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方面、基本环节。科学的改革决策与有效的改革落实,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并以此为基础狠抓改革落实。
决策的科学与否决定着落实的成效。改革决策越科学,越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越能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就越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科学决策部署,提出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需要注意的是,《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主要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在落实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围绕解决突出矛盾设置改革议题,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这表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还必须结合实际开拓创新,这离不开科学的改革决策。
科学的改革决策,绝非一个人或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就能作出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基层经验,为作出科学的改革决策创造条件、提供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正是摸清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着力点和突破口的过程,也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摸清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期盼愿望的过程。调查研究做得好,既可以找到改革要聚焦的真问题,也能得到破解问题的好办法。现实中,一些地方推出的某些改革之所以行到中途难以为继,成为“半拉子工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导致改革决策不切实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把调查研究贯穿改革决策全过程,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上下功夫,使改革方案切实可行、改革办法精准有效。
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要遵循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与机制。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涉及的利益调整就越复杂。只有经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过程形成的改革决策,才能得到相关各方面的高度认同,形成改革共识,从而减少落实过程中的“梗阻”。因此,在作出改革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声音、专家建言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在多样化观点碰撞和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使出台的每一项改革决策都经过充分论证、形成广泛共识。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决策阶段多花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这样的改革决策落实起来往往也是阻力最小的。
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还需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样一项改革部署,各地区在具体落实中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切入点、优先序等。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什么产业、怎么培育?不同地区的乡村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约束等条件来制定具体方案,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照抄。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要坚持求真务实,在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前提下,使改革方案符合自身客观条件和发展基础,让改革举措更精准管用、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实践的土壤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民日报 李军鹏)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