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古籍数字化进程

发布时间:2024-11-24 07:59:58 来源: sp20241124

  原书影像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繁简字随时切换;遇生僻词句,还能“查看引用”,出处一目了然;可以360度观赏,仿佛拿着真书在读……打开“识典古籍”平台,《永乐大典》浓缩于方寸之间,读者得以更加直观深入地领略这部传世古籍的风采。

  一些曾藏之名山的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数字时代的新气象。前不久召开的第九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上,12家古籍收藏单位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085部(件),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增至13.9万部(件)。

  数字化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程度还不高。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大多数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持续推进数字化,中华文化典籍才能以另一种形态得到长期保存和传承。

  加快把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数字化,要做好人机协同、挖掘两方面的潜力。在整理古籍方面,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进行识别、排序、校对、结构整理等,准确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核校,就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效率和质量。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更多爱好者有了参与古籍整理的渠道。把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比如,采用这一模式,全书近2亿字的《中华大藏经·续编》,吸引了全球900多名业余审校者参与,仅用时两年就完成了两个校次的底本校对与审核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合理挖掘人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能步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

  数字化不仅能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古籍,也降低了其阅读门槛。去年9月,苏州图书馆上线“古籍数据库移动版”,在原汁原味呈现古籍的基础上,实现了全文检索、繁简转换以及做笔记、注解、修订等功能。更多古籍变得可视化、可触摸、可交互,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进一步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人心。以数字技术开发古籍,创作生成新的文化作品和产品,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才能让古籍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南京图书馆从美食入手,推出古籍类短视频栏目,将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食记载“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观众“追更”。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找准它们与当今时代的共振点,就能贯通古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中华文化典籍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快数字化进程,定能让中华古籍资源存得住、找得到、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不断延续生命、焕发时代光彩。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4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