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1:19:48 来源: sp20241227
钟颐 南方日报
暑假已经接近尾声,开学典礼又将进入公众视野。
犹记得,去年部分学校的开学典礼备受舆论诟病:有的把教室“装饰得像秀场一样”;有的让校长扮成神仙爷爷站在门口迎接学生;有的卷出新高度,邀请专业公司助阵……为了追求“场面”和“新意”,可谓绞尽了脑汁,用足了功夫。如此大费周章,却乏善可陈,不仅给家长们徒增经济负担,老师也是颇有怨言,他们可能还得完成另一项任务——拍照留痕。
形式主义的身影,在最近的一条热搜中亦可窥见:据媒体报道,在电商平台,空奶盒、空笔芯竟然成了热销品,为了应付学校布置的环保作业,尽管没有强制要求,却依然有家长打算开学后先按每月上交50个准备着,“看其他家长怎么个卷法”。这股风气若不能及时刹住,难保不会蔓延至开学典礼,成为下一个热搜话题。
无论是作业还是仪式,其出发点大概都是好的。譬如,仪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教化功能,中国古代的入学礼就包括正衣冠、朱砂开智等环节。时至今日,把开学典礼开展好,同样有着诸多积极意义:让学生快速破冰和过渡,形成读书成德的价值认同,感受从“心”启航的氛围感。
“仪式感”可以有,但“形式感”可别追。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殊为不同。每个人对“仪式感”的理解并非一致,但其基本原则是清楚的:是自发的选择,而非强加的枷锁;是乐在其中,而非疲于应付。而在教育情境中,“形式感”恰恰适得其反,既不利于价值观的正向传递,长此以往也影响亲子关系。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官方三令五申,要求克服中小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但其总是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等到风头一过又伺机抬头。
追根溯源,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家长盲目跟风,所谓的“自媒体”贩卖焦虑,商家推波助澜、“看热闹不嫌事大”,一些不切实际的检查、考核层层传导,部分教学单位明知其弊却执念于“显示度”,也是顽疾。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这既有赖相关部门抓好落实、持之以恒推进整治工作,也亟须畅通监督渠道,在加强家校联动中凝聚共识,把更多的功夫放在平时。道理最简单不过:育人育心永远是教育本位,浮躁的土壤中长不出自然盛开的花。
好的开学典礼,应当简约但不失内涵:“有意思”诚可贵,“有意义”价更高;既要尊重教育规律,也要倾听孩子心声。如有业内人士建议,可邀请学生写下自己的新学期目标或梦想,封存于“时间胶囊”中,约定在学期末或更远的未来共同开启,以此激发他们的目标感和行动力。再如,老师若能从繁琐的准备工作抽身出来,集中精力上好“开学第一课”,岂不更好?
立德树人,重在身教。期待接下来的开学典礼回归质朴底色,但愿笔者的这番提醒只是“虚忧一场”。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