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2:55:37 来源: sp20241231
寒假期间,又见违规竞赛扎堆敛财。记者调查发现,多个“杯赛”以“研学旅行”为幌子,设置参赛门槛严格限制报名名额,临行前对考试时间地点严格保密,让违规赛事愈发隐秘,甚至还衍生出“卖奖”“泄题”等乱象。(1月30日《新京报》)
最近,关于“希望杯”“华杯赛”“大师赛”等小学奥数“杯群赛”的消息活跃在家长群中。这些赛事乍一看挺唬人,实际上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1月29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发布“关于一些违规竞赛活动仍在伺机举办的预警提醒”。赛事被贴上了“黑”标签,足见其见不得光、不合规范。2022年教育部就印发《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共确定44项白名单项目。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大力整治之下,违规竞赛不断被清理、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杯赛”主办方贼心不死,不敢公然行事,那就寻找更隐蔽的方式、转向更隐秘的角落——将赛事活动更换“马甲”、变换名目,通过微店或者团购链接报名缴费,组织考试、发放奖项等都在暗中进行。小学奥数“黑竞赛”变身寒假“研学营”就是一个例子。
说到底,违规竞赛就是借贩卖教育焦虑,行牟取钱财之实。其实,想要甄别它不难,只需动动手指、查查其在不在白名单上。再者,正规比赛哪需要交那么多钱?又何至于东躲西藏、让家长和孩子跟着东奔西走?花钱就能买来的奖项能有什么含金量?随着竞赛逐步与升学脱钩,连白名单里的竞赛都不能作为升学依据,何况是“黑竞赛”?认清这些、放下焦虑,学生和家长才能在“竞赛获奖有助升学”等话术攻击下保持从容,才不会被违规竞赛割了“韭菜”。
(广州日报 张冬梅)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