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乐器亮相“音乐之岛”

发布时间:2024-12-14 00:10:53 来源: sp20241214

展出的春秋者减钟。 主办方供图

近日,“钟鼓喤喤——故宫博物院藏宫廷乐器展”在福建省厦门市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厦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办,从故宫博物院藏2000余件乐器类文物中精选44件(套)宫廷乐器文物,通过“功成作乐”“八音之乐”“四方之乐”“出行之乐”四部分,为观众呈现一场别样的“宫廷音乐盛会”。

中国是礼仪之邦,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呈现的文物绝大多数为明清宫廷旧藏,属于国家礼制用品,是礼乐文明的重要遗存。透过这批精美文物,观众可以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乐文明,感悟其在当代的传承发展。

展出的文物中,有钟、鼓、锣、琴、箫、笛、三弦、胡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乐器,也有形似簸箕的“节”、与指挥棒同宗的“麾”等,最引人注目的是“者减钟”和“能原镈”这两件国家一级文物。

钟为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是青铜礼乐器中最重要的组合器之一,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西临江府(今江西省樟树市) 出土古钟11枚,抚臣绘图献给朝廷,者减钟便是其中之一。此钟椭圆体,桥口,周身遍布多种纹饰,钲部及两栾铸有铭文共计28字,铭文表明此钟为吴王之子自作。

镈是一种大型打击乐器,与平口钮钟形制相近,通常与编钟、编磬相应和以加强节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能原镈,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江西瑞州(今高安市),悬钮为一对相向的龙形铸件构成,有乳钉枚36个,舞面、篆部及鼓正部均饰羽翅纹。腔体两面的钲部及鼓部两侧铸有鸟虫书铭文共计48字,记录了战国时期越国、邾国、莒国三方盟辞内容。据悉,能原镈传世共3件,中国大陆仅存1件,十分珍贵。

鼓浪屿上中西音乐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有着“音乐之岛”的美誉。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吸引更多人走进鼓浪屿,感受音乐的魅力,欣赏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灿烂图景。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