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1:53:38 来源: sp20241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将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将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
理论的产生和创新,总是源自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前提和目的,也是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的重要遵循。
知识话语是思想理论主旨、内容、内涵、外延的鲜明表征,也是思想理论表达、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简洁深刻、系统严谨,能够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等特性。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大都具备独特鲜明的系统知识话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工具,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真理力量。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知识话语,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思想文化资源,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厚植了历史文化根基。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把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必须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科学方法不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向知识话语转化的正确方向、方法和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历史必然和重大意义,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必须将“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全面准确运用于学术研究之中,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既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又从整体性系统性层面深化宏观研究;既继承和坚持已得到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知识话语,又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概括提炼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
党的创新理论具有胸怀天下的品格,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向知识话语转化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并提升知识话语影响力的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以知识话语博弈为表现形式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同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在国际学术话语交流交锋中,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加快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的知识话语转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从道理学理哲理维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回答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将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涵盖某一思想理论观察世界、研究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内容。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思想理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必须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范式,不断拓展理论研究阐释的广度和深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条件下创立并不断发展的,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重要思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范畴、新话语、新论断,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研究范式创新。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从学术立场、研究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富有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等重要论断,作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大理论创新。鲜明的人民立场、浓厚的人民情怀,彰显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全过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始终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学术立场和价值遵循,才能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在深化、细化中做好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并不是单向度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一方面,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寻找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和动力源;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源泉,从中汲取学术研究的灵感和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也是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必须坚持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只有以历史为老师,以时代为观照,认真研究不同时代面对的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才能准确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逻辑关系,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从整体性系统性层面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深、阐释透。
理清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开放胸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将发展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全过程,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需要坚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评价标准,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新时代改革发展实践中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作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要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什么能引领和推动当代中国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和推动我们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两个结合”中理清党的创新理论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六个必须坚持”中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深入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将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学术理论
知识话语、研究范式的转化,都要在学术创新中实现,都要在系统科学的学术理论中呈现。知识话语的转化生成和丰富发展,既要建立在人类现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之上,又要勇于突破原有的理论范式和学术原理,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提炼出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术语,这一切都离不开持续深化的学术创新活动。研究范式的转化,同样离不开学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持续深化,为学术创新的蓬勃开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强大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在学术创新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必须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系统科学的学术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并永葆生机活力,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曾说过,他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正是因为有深刻的学理、完备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一次又一次捍卫并发展了自身的科学性,避免和修正了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片段化、庸俗化的错误理解。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完整准确全面深入地研究好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必须以体系化学理化为着力点,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重点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准确把握、系统梳理、深入阐释不同原理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当前,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首要任务在于从体系化学理化上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一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深刻总结和充分运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理论形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结构严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构成集时代性、系统性、原创性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正是在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在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进行整体把握,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学理化的研究和阐释,创新发展出一系列有分量、高质量的学术理论,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教育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不断增强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洞察时代大势、分析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承担起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重任。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必将日益丰富,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研究阐释,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学理支撑、作出应有学术贡献。
(作者为南开大学终身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09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