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入“黄金期”,呈现三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5-01-10 14:55:20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北京12月28日电(记者 夏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增商业航天,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随着近年来政策不断开放,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关于卫星互联网的规划政策陆续发布,为促进卫星互联网发展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例如,《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河南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年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建圈强链工作要点》等都对商业航天产业部署规划。

  据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

  在专家学者与相关从业者看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目前呈现出三大趋势。

  其一,“航天+工业”融合推动发展。2023年银河航天灵犀03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这款新型卫星的主体结构就是采用工业一体化成型结构。

  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所(先进制造业中心)所长王昊表示,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又一新突破,对提高卫星星座组网效率、支撑我国巨型低轨通信星座快速部署、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说,全球航天技术的明显趋势是:首先,应用需求正向民用消费级需求扩展,如同卫星电视、卫星导航那样,卫星通信也正逐步进入大众生活,卫星面向大众消费时代来临;第二,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未来在较长时间内将是太空经济重要部分,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引擎;第三,航天产品对工艺和材料都有极高要求,在面向新的商业航天需求的产品交付过程中,有不断与地面工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其二,辐射催生上下游庞大产业链。一条航天产业链由许许多多环节构成,从上游研制、发射,到下游运营、应用,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千亿级别的市场。新型商业航天企业已凭借其专业性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

  商业航天产业风口渐起,带动更多地面配套企业入局。一直以来,卫星都被认为是一个“烧钱”项目,如何实现卫星低成本量产,是商业航天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因为航天的降本前提是保证产品性能、可靠性与寿命,这势必需要大量技术创新迭代来突破。

  在与商业航天链主企业合作前,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重庆精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阳的科研团队已经做了很多关于谐波减速器方面的国家项目,储备了大量相关技术,但可以说是“手头有杆枪,不知道兔子在何方”。正是由于航天领域链主企业核心部件降低成本的需求,引领了李俊阳及其团队进行产学研用的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

  李俊阳表示,因为太空环境特殊,航天应用领域的谐波减速器需要特殊处理降低部件间磨损,否则在太空中磨坏了不可维修。原有办法需要在部件表面镀一层硬膜提高耐磨性,这层膜成本非常昂贵。而在工业机器人上应用的谐波减速器,解决磨损的办法是通过齿廓设计优化来改善齿轮啮合,减少摩擦,这样成本就大幅降低了。

  正是沿着这个思路,李俊阳开始从考虑太空使用的工况环境进行针对性齿廓设计和修形入手,最终使产品既可满足太空使用寿命,也可以将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谐波减速器在航天应用领域的民营企业供应商。

  地面配套企业面向商业航天公司的订单需求,与大型卫星公司进行产品联合交互设计开发与测试验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链条生产力水平,已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的新趋势。

  其三,应用场景突破过往局限。随着技术和产业不断发展,商业航天具体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而是催生出许多新兴应用,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采矿等。为了将这部分可想象空间转化为现实,制造链的整合极其关键。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CTO朱正贤表示,需求牵引下,供应链上每个零部件背后的技术创新都在发生融合创新。比如卫星天线材料用了建筑建材工艺,材料创新跨越了航天领域到工业领域,将汽车级元器件用在航天器里的元器件等。

  事实上,航天制造的逐步开放和商业化,正在给国内整个工业制造体系带来诸多启示和全新机遇。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的一千套霍尔电推进系统生产线,探索航天产业怎么能在小规模里降低成本,用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应用和人员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

  王昊表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更灵活、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共同发展模式,航天产业融合社会化工业体系共同发力,新型商用航天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