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21:09:15 来源: sp20250107
2023年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新华社记者
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迎接更多游客探寻八千年前此地先民的生活,春节前夕推出增强现实技术服务。在西安,陕菜文化体验博物馆正尝试把汉赋唐诗中描写的古代菜肴复原出来,让客人领略传统美食的“文韵”。在北京,新成立的中国影协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们忙着为《流浪地球》后的新科幻电影选景,为观众提供好莱坞外的另一种选择。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到处出现新的“文化热”。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这意味着,一百多年前随新文化运动到来、马克思主义传播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习近平引领下,再次应用文化夯实其执政地位,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
深厚的文化情怀
习近平1953年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红色家庭。像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一样,父母十分注重家传。
习近平五六岁时,母亲齐心给他讲“岳母刺字”。习近平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齐心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习近平后来说,从那时起,“精忠报国”就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这是习近平陪母亲齐心散步。新华社发
习近平说,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习近平的小学语文老师田潞英曾回忆,常穿着补丁衣服的习近平“学习很好,喜欢读经典名著”。也有初中老师记得,有次下课后习近平主动来找老师,说他十分喜爱杜甫,希望多读一些他的诗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梁家河当知青。他带了满箱子书去,并给自己定下“修身”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习近平年轻时读的书既有《三国志》、《古诗源》、《史记》等古籍,也有《战争与和平》、《浮士德》、《海底两万里》等名著,还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为人民服务》等经典。
约40年后,这位曾在窑洞煤油灯下一看书就是半宿、放羊锄地都揣着书的人,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分享他对文化和文明的看法。法新社当天的报道说,习近平“在演讲中引用著名诗人和作家来强调他的国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习近平把梁家河称为他的“大学”。那时生活非常贫困,七年里,他与乡亲们一起铡草、挑粪、拉煤、打坝,在一个桌上吃饭。他回忆道,宽厚质朴的乡亲们无私地帮助过他、保护过他,“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
习近平也以同样方式对待乡亲。有人日子过得恓惶,习近平就把自己的口粮拿出来帮补;一个后生没有鞋穿,习近平就把自己多的鞋子送给他;有人大冷天还光着头,习近平就脱下帽子给他戴上;谁爱看书学习,习近平就送他书和笔记本。村里人说:“近平这后生仁义!”
70岁的农民梁玉金讲,他三次去福建、一次去浙江看望老朋友习近平,事先也没告知他,习近平来旅店看他,还请他到家里吃夫人彭丽媛做的饭。他用蛇皮袋给习近平带去小米、南瓜和红薯,习近平回赠他茶叶、点心。“当时他把村里每家人的情况问了个遍。”梁玉金说。
勤劳善良、宽厚正直、扶正扬善、孝老爱亲,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共同美德,后来都被习近平要求加以发扬。梁家河的艰苦奋斗,还让他对民族精神中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品质有了深入理解。
他早年工作生活之地,有着秀美山川深厚文化。1982年,29岁的习近平来到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定任县委副书记。他看到县委大院有两棵苍郁古槐,便嘱人核实树龄,护以围栏。他又要求开展全县文物普查和保护。如今正定成了北方文物遗址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
他如此热爱历史文化,以至他一度准备去学考古。但这并不只是个人爱好。后来他对干部和国际友人都说:“中国古人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做好内政外交决策。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的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说,遗址附近曾经是矿区,“炮声隆隆如战场”、“茶几都是一层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良渚发现后,第二天便找到当地领导干部,很快就把矿场彻底关停了。他到中央后还一直关心良渚,当考古学家报告有把握说良渚遗址是五千年文明见证,他作了详细批示。他后来旧事重提:“对良渚的保护是舍了本的。”2023年习近平为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就文物、考古、非遗作出170余次重要指示批示,到现场调研考察100多处历史文化遗产。从三苏祠到大运河、从岳麓书院到嘉峪关长城、从安阳殷墟到交河故城,都留下他的足迹。
习近平热爱红色文化。他在福建工作时,革命先驱林觉民部分故居在旧城改造中险些被拆除,他得知后,立即让文管会核实,并叫停了拆迁。
他频繁访问革命“圣地”,嘉兴南湖、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西柏坡、香山革命纪念地……他说,“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
他有很重的英雄情结。“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说。在他的关心推动下,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于2014年归国。至2023年11月第十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十年未间断。每年由解放军先进战机护送。
对人类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他说,“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到访过70多个国家。在雅典卫城,他与希腊总统讨论中国“止戈为武”古训与雅典娜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在比利时,他谈到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欢啤酒,茶和啤酒不同,但都值得品味;在墨西哥,他对玛雅文明遗址一些元素与龙等中国元素相似之处兴趣盎然;在埃及卢克索神庙,他谈论文明古国的来龙去脉。
有次他说:“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在公众眼中,他是最善引经据典的中国领导人之一。他将古代掌故警句与当代民间语言结合,创造了一种新文风。
熟知他的人说,习近平有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这与他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关。他多次提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奇妙而伟大的结合
2012年,习近平担任中共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文化自信”。随后他将这个概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说。
习近平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接受新华社采访的党内权威理论专家认为,新时代的严峻挑战,要求中共以新的文化为民族精神标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这样才能在与世界各种文明和价值体系的激荡共生中,赢得发展的主动。自文艺复兴以来,大国兴衰的后面是文化在起作用。
习近平面对的是,“不能使中国成为文化的流浪儿、精神的乞食者”,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熊玠撰文写道,“必须唤醒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又赋予其现代化的灵魂”。
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利奥·里奥斯认为,习近平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并构建坚不可摧的文化堤坝,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抵御了西方文化糟粕的侵蚀和冲击。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1年7月1日,中共庆祝建党百年。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表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他后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他解释道。
在2023年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结提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座谈会后一个多月,习近平来到位于四川省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他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
“它们来自哪里?”他问。
“是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的,是古蜀先民创新创造的成果。”解说员回答。
这年底,习近平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发表新年贺词时,亿万观众看到,他全神贯注观看三星堆文物的照片就摆在他身后的书架上。
2023年7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说。
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它被视为中共“百余年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既包括“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有力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内权威理论专家说。
理论专家告诉记者:“习近平开拓了系统运用文化来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新一轮思想解放贯穿‘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2021年3月,习近平来到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园,在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语录前注目良久。在这里他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中华民族自古憧憬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与马克思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机契合,以此赋予道路制度以民族的血脉、理想信念以文明的底蕴。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南平武夷山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中共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为古语“初心”赋予新意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习近平笃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将古代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升华至“人民至上”。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宣布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古代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在这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下成为现实。他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传统思想交融,并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实践。
还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发扬“问计于民”的古老政治智慧,他走上街头,把“民意调查表”发给赶集的老百姓,请大家坐下聊,当场征询意见,解答问题。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30多年后的中共二十大前,习近平更将“民意调查表”发布上网,这是中共历史上首次就党代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
习近平带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摆脱了千年绝对贫困,并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16年,他在一个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说。去年赴美访问期间,他从当年梁家河农民的期盼谈起,向世界宣布“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
他赞扬建党百年庆典“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盛况。他将“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制度建设完善。他告诫,中共是按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有严密的组织体系,中国又是这么大一个国家,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他还用中国象棋比喻:“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一天,习近平便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出开启一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行动的号令。他多次讲到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在毛泽东“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基础上,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他对干部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要求他们学习革命先烈忠贞不渝和无畏献身的精神,也学习古人的报国情怀和浩然正气。一次,习近平讲到明代人冯梦龙上任知县,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他将马克思主义对先锋队成员的要求和“任人唯贤”原则纳入干部考核标准。
他发起中共史上最大规模反腐斗争,告诫全党“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杨震拒金、陆贽清廉为官、张伯行谢绝各方馈赠……他经常给干部讲古人廉洁故事,要求他们做到自律。在习近平主导下,自中共十八大开始的中央巡视至今已有23轮。巡视工作借鉴古代“巡按”,成为起震慑作用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我们的巡视不是八府巡按,但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他对古代政治文化的糟粕深恶痛绝。“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否则,群众是要戳脊梁骨的!”
2018年3月,习近平成为第一位在宪法前宣誓的中国国家主席。他宣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古训,要求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一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他引用《贞观政要》中的话“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并点名表扬一名派出所所长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将涉嫌犯罪的多年好友抓捕归案。
有一次习近平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对师生们说,他始终不忘校训、校风,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作为人生座右铭。后来他多次讲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然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一次他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讲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说后者“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写入宪法。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2021年,他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完善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他倡导推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称“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反对者。有人在网上亵渎邱少云等革命烈士,几十万团员青年发帖驳斥。习近平说:“正气压倒了歪风,做得好!”
他提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国古代“变易”哲学的研究心得。他将出自《周易》的“革故鼎新”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推动关键领域改革。他本人就是“主动求变”、“开拓新局”的实践者,这可以追溯到他在梁家河,顶着不少人的质疑修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2000年,许多人对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还不太了解,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就提出建设“数字福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后来他提出建设“数字浙江”。2017年“数字中国”写入中共十九大报告。
他要求发扬“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推动中国成为创新大国和强国。他要求科学家和工程师吸取古代经验教训。他对两院院士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用十年时间绘制出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却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他以此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他提出“新发展理念”,统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又有中国传统辩证法特征。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将“破与立”、“稳与进”、“质与量”、“统与放”等中国哲学思想应用于经济中心工作。在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习近平还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他推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经济十余年保持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平均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他提出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受到广泛关注,被理论界认为体现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焕发新活力。
2023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这位文学艺术的“铁粉”倾力促进中国文化繁荣。2014年,时隔72年后,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历史上第二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与会者回忆,他“像朋友亲人间叙谈”,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后和大家逐一握手。见到扮演焦裕禄、杨善洲的李雪健,他说“这两个人物你刻画得特别好,我觉得就是入戏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从在地方任职时规划中国美术学院的未来,到担任总书记后批准兴建国家版本馆;从关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推动《复兴文库》、《儒藏》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建设……他要求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他倡导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推动媒体融合,身体力行做国际传播话语转换。他对神话、史诗、说唱文学、说书、山歌、地方戏等民间文化艺术倾注极大热情,鼓励当代青年小说家、诗人、画家等创新,支持国产科幻电影突破。他还提出“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把“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让田园风光和诗意山水并存。
有次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一位维吾尔族乡亲向他说起各民族要团结,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此后多次提起这一比喻。“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他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他经常谈及“和合”、“包容”、“天人合一”这些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之词,视之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思想资源,并认为这与马克思主张的“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相通。“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以和为贵”这些观念,都可用于现代社会治理,中国人的做事之道在于“有事好商量”。他要求学习毛泽东称赞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他发起史无前例的生态修复和保护行动,包括对长江做“大体检”,出台“十年禁渔”措施。他说,“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23年9月20日下午,习近平在浙江省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将怀柔远人、协和万邦的古代理想,融入新时代外交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6年,在习近平邀请下,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到西湖畔观看《最忆是杭州》演出,那时他就提出,中国“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他在2023年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文明的新道路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撰文说,习近平不仅是文明的“传承保护人”,还是文明的“创造者”。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都决定了,习近平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这个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它覆盖世界近20%人口,缩小贫富差距,达成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永远不对外扩张称霸。
习近平年轻时读过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看到西方现代化中由于资本侵蚀造成人的生存状态“单向度”弊端,一直希望推动解决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失衡问题。致力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习近平说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用物理学术语比喻中国式现代化的与众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发展过程。中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
2019年,他把深圳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这里可以一窥未来现代化的面貌。毗邻香港的深圳是40多年前邓小平推动设立的经济特区。这个人口规模是纽约两倍的城市被称作“创新之都”,来到这里,客人首先从机场迎宾墙上就能看到凡尔纳名言“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在街头,立着写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牌。从电动汽车到新型无人机,从低碳试点到智慧城市,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里平均每几百米有一座公园和图书馆,剧院也散布全城。公共服务体系完整便利,社会公益组织众多,官员尽职服务民众和企业。
在北方,建设中的雄安新区是习近平谋划的另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去年5月,习近平来考察,尤其关注白洋淀生态。1985年,习近平为看一眼白洋淀来这里,但百姓一句“别看了,水都干了”让他灰了心。这次他看到白洋淀,水天一色,百鸟翔集。他要求,不能因为建雄安新区,使白洋淀万劫不复,二者要相得益彰,而不是相冲相克。雄安“涵养水源”、“绿色发展”的建城理念,充分体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生态智慧。
习近平把浙江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他去年到义乌李祖村考察,看到这个曾经脏乱差穷的村子已成为整洁美丽的共同富裕示范村,村民收入超过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也因为浓郁的文化气氛被称作“诗和远方”。习近平走进村“共富市集”,问返乡大学生手编竹篮的销量,观摩扎染商铺学生作品,与开咖啡店的创业青年聊自己喝过的咖啡。他夸奖市集办得好,不仅有丰富的产品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2023年9月20日上午,习近平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党内权威理论专家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习近平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把五千年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贯通,为民族复兴凝聚起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使得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文明日益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习近平从历史渊源、民族情怀、人文思想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坚定信心,为破解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中国智慧、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追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说。
习近平领导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破了各国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提出一系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关系的新理念,表明中国始终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这充分体现在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这个理念与中国古代“天下一家”概念相统一,描绘出“世界大同”愿景,为世界文明发展昭示新方向,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新进程。
有人担心,强大的中国会挑战现有世界秩序。习近平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中国可以和世界各国形成“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中国文化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当今世界有很大价值。
他向外国朋友介绍《孙子兵法》,说这部著名兵书的要义是慎战、不战。“和为贵”的理念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他提出被称作“为万世开太平”的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
去年10月以来,巴以冲突升级造成人道主义灾难。习近平在会见外国元首和出席多边活动时反复呼吁双方停火止战,强调落实“两国方案”是根本出路。中方主持召开联合国安理会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推动安理会通过冲突爆发以来首份决议,派出特使劝和促谈,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向危难中的加沙人民伸出援手。
同样是在动荡的中东,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去年在中国斡旋下实现历史性复交。“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典型事例。”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说,“有影响力的大国可以成为和平缔造者,能让交战双方坐到谈判桌上。”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出访时常提起这句中国古语。面对美国民众,他说“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也是管总的问题,“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他讲中俄永远是朋友,中国是非洲的可靠朋友。他推动中国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
他提出被称作“为天地立心”的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呼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对“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作出有力回应。
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则被称作“为生民立命”,他号召“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他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作现代版“丝绸之路”。1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习近平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来阐释合作共赢的义利价值抉择和情怀。
习近平年轻时谈及他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世信条的理解时说:“‘平天下’不是打天下,不是统治天下,而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下都以你为榜样去和平发展,用你的理念去协和万邦,实现大同,这就离‘平天下’不远了。”
去年12月,习近平瞻仰毛泽东遗容,称对毛泽东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他引用毛泽东的话说:“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说。(记者王进业、李志晖、许林贵、李云路、桂涛、张博文、杨一苗、朱涵)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