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大道背后的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4-12-24 07:08:18 来源: sp20241224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宋金峪

  实习生 林霖熠(除署名外)

  在深圳市福田区香蜜湖中区,紧邻深南大道北侧的一个工地上,一栋以“三角”为元素、采用“金石叠山”设计理念的建筑,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年近六旬的陆建新,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到这里,跟进项目的进度。

  作为“中国摩天大楼第一人”、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陆建新参与了深南大道两侧众多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在他看来,深南大道不仅是深圳的交通“大动脉”,更是这座年轻城市改革开放的见证。

  从崎岖的107国道

  到全国之最“深圳第一路”

  1982年,工程测量专业出身的陆建新被分配至当时的中建三局工作。在湖北荆门三三〇水泥厂的一个项目工地上,他收到了单位的通知。“通知里说深圳要建一栋50层的高楼,要我参与施工测量工作。我一听,50层高的楼,我哪里见过,当时我在内地见过最高的楼都只有5层。”

  陆建新后来才知道,这座50层的高楼,就是深南大道旁的国贸大厦——建成后的它,成为彼时国内第一高楼。

  深南大道被称为“深圳第一路”。从修建到扩建,再到全线贯通,它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从一座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历程。

  深圳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这导致辖区内东西方向的交通极其不便。1979年以前,从深圳通往广州的107国道存在崎岖不平、坡陡、拐弯多等“拦路虎”。为了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便利市民出行,1979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在107国道的基础上,分段修建深南大道。一支由600名陆丰建筑工人组成的队伍进驻深圳,开启了道路施工。到1980年,深南大道路面铺设了柏油,东端延伸至黄贝岭,西端由原来的蔡屋围一带延伸至上海宾馆。这段最早的“深南路”虽然仅2.1公里长、7米宽,但在当时已是深圳最长的道路。

  短短的2.1公里如何能“承载”日后国际化大都市的体量?有远见的深圳市政府从1982年开始对这段道路进行扩建。

  深圳市档案馆的资料显示,自1982年起,深南大道经过了多次扩展和优化。1993年的一份档案资料记载,深南大道的拓宽工程创下了当年七项“全国之最”:市区道路单项长度、路幅宽度、交通设施水平、交通功能齐全程度、绿化工程水平、道路单项技术质量指标、建设速度,均达到国内第一。深南大道的拓宽,为缓解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市区交通紧张状况、促进西区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样在1982年,陆建新来到深圳,参与这条大道旁国贸大厦的建设工作。陆建新回忆,当时,初来乍到的他住在国贸大厦的建设工地上,住在那些用毛竹搭建的宿舍里。离工地不远处,道路的另一侧挂着一块被世人熟知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这让我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朝气,让我充满干劲。”陆建新说。

  “深圳速度”与“中国高度”

  深南大道见证改革开放

  如果1982年站在深南大道,人们不难发现,这条见证深圳发展的大道,在平面双向延展的同时,两旁的建筑也在“向上生长”。如陆建新一样的建设者们,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参与并见证这座城市的变革。

  就在这一年的8月,深南大道旁的深圳电子大厦竣工,这是当时深圳第一栋超过20层的“摩天楼”。由此起步,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里逐渐成为大家后来所熟悉的华强北电子商圈。

  1985年12月,陆建新参与建设的国贸大厦整体竣工。这栋高度达160米的大厦,整个工期仅为15个月,创造出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刷新了当时中国建筑史的纪录,也成为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的一个载体。

  国贸大厦建成后,陆建新的下一个工程是离国贸大厦200米左右的深圳发展中心。“这栋楼的名气虽然没有国贸大厦大,但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它有着特殊意义。它是我们国家第一栋超高层的钢结构大楼,有165米,比国贸大厦还要高5米。”陆建新表示,建设速度的背后,更有材料、技术乃至合作机制的变革。

  “如何设计这栋大楼,深圳当时开了个先例,采用了国际招投标的方式。一家日本企业中标,大楼的设计与钢结构的加工制造由这个企业来完成。”陆建新说。

  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以及技术,给陆建新和他的同事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深圳发展中心完工后,陆建新马不停蹄,参与到深南大道另一栋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的建设中。高达383.95米、69层的地王大厦,成为新晋的深圳乃至亚洲最高建筑,再一次刷新“中国高度”。

  陆建新告诉记者,除了高度上的突破外,地王大厦本身就是改革的见证。1992年9月,深圳在国内首次实行土地国际招标,出让罗湖蔡屋围的一块土地。最终,这块土地卖出了1.42亿美元,楼面地价为人民币5320元/平方米,成为当时深圳的单价“地王”,也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王”。陆建新说:“由于名声太过响亮,人们都称其为‘地王大厦’,反而忽略了原本的名字‘信兴广场’。”时至今日,“地王大厦”依旧赫赫其名,手机地图上亦可如是搜索,本名“信兴广场”则挂在这栋建筑的外墙上。

  1996年,地王大厦建成之时,深南大道已全线贯通约两年。1994年,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路幅宽达135米,中心区最宽达350米,沿线与48条南北方向的市政道路交会,成为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当之无愧的中轴线。

  过去42年间,陆建新见证并深度参与了深南大道两侧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如今,他依然在这条大道旁的建筑里忙碌着。他正在参与建设的深圳金融文化中心,紧邻深南大道北侧。按照规划,深圳金融文化中心与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国际演艺中心将巧妙构成“品”字形的空间秩序。“这些与人文相关的建筑,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陆建新说。

  再度眺望深南大道,陆建新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红利。如他所言,他也在一个个建筑项目里,见证“深圳速度”,打造“中国高度”,触摸“城市温度”。

  大道名片

  姓名:深南大道

  “出生”时间:1979年

  身长:25.6公里

  (羊城晚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