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让世界看到华夏之美(文化中国行·有一种风华叫中国·华服风⑤)

发布时间:2024-12-21 16:08:56 来源: sp20241221

  日前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举办的“中法金秋文化盛宴”活动上,旅法二胡演奏家果敢(前左)和留法学生彭静旋演绎法国人耳熟能详的乐曲《香榭丽舍大街》。   新华社记者 高 静摄

  顾小思在荷兰街头传播汉服文化。

  赵树宪的绒花作品。

  张梦玥参与撰写及协助编撰的传统服饰著作。

  在异国街头,妙龄女子身穿汉服演奏古筝,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社交平台上,年轻博主拍摄一段“国风变装”,短短几十秒里,尽展不同类型的中华服饰之美;在海外高校的毕业典礼上,留学生们DIY国风学士服,搭配云肩、簪花,让飘逸秀丽的中式美学点缀人生的重要一刻……如今,中国年轻一代不仅热衷于穿汉服、穿唐装、买国潮,还通过各种方式倾力传播中国服饰文化。他们用年轻化、国际化且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向世界展现锦衣华裳背后属于中国人的优雅、气韵和智慧,展示华夏之美。

  走上异国街头,古筝少女秀“国风”

  在人流如织的法国城市街头,身穿汉服的彭静旋屏气凝神,左手食指轻按筝弦,右手一拨,浑厚含蓄如鼓鸣的乐声,便随指尖倾泻而出。一首《十面埋伏》曲毕,在收获观众热烈掌声的同时,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异国绽放。

  早在2018年,留学法国的彭静旋就开始把她的街头表演发布在抖音上,并给自己取名“碰碰彭碰彭”,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网友的关注。她也被大家称为“汉服古筝少女”和“跨文化音乐使者”。

  彭静旋在法国街头表演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然而录制第一个弹古筝的视频时,她发现现场观众并不能分清这个乐器来自哪个国家。将视频发在网上后,粉丝建议她穿汉服试试——因为汉服是中国的,这样风格可能会更加鲜明。

  “换成汉服之后,确实感觉到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强了。从现场演出看,在异国街头,汉服与古筝的搭配跟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吸引更多人走近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音乐。在网络平台上,以音乐为载体、以服饰为外观特点的演奏,能够让刷视频的网友快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彭静旋说。

  从此,一身汉服、一把古筝成了彭静旋表演的标配。她的古筝演奏也化身为一场中国“国风秀”。

  “请问你是中国的仙女吗?”一次演出后,现场有小朋友这样问彭静旋,这让她感到非常惊喜。还有一次演出,一位女士对彭静旋精致的服饰夸赞有加。“我向她介绍了中国服饰里的非遗云锦等工艺,她就一直用手机拍照,非常开心,说要把照片给全家人看,分享她与中国服饰文化、音乐文化如此美好的一次相遇。”彭静旋回忆。

  观众的热烈反馈,更加坚定了彭静旋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和服饰文化的信心:“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文化蕴涵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

  这些年,彭静旋变得越发喜欢研究中国不同朝代的服饰,了解它们的演变和特点。为了正确传递中国服饰文化,她用心准备每一次演出妆造,哪首曲子配哪个朝代的服饰,哪种服装制式配哪种发型,都很有讲究。在她的影响下,周围的外国同学、朋友也被她带进了汉服的“深坑”,爱上了中华服饰。

  玩转社交网络,花式展现多彩服饰

  作为早期凭借短视频火起来的博主,彭静旋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同时,她也观察到,这几年通过互联网火起来的服饰文化相关非遗传承人、科普达人、短视频博主越来越多,人群更为多元,主题也更加丰富。

  “做绒花的网红爷爷”赵树宪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级非遗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为电视剧《延禧攻略》提供了一批头饰,在网络上引发极大关注,绒花的美打动了千千万万观众,就此圈粉无数。

  “互联网的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我们在这方面受益很多。”赵树宪表示。201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从一度负债累累到如今订单排得满满当当,再到多次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让绒花制作技艺频频闪现在国际时尚舞台。

  网名“王月”的张梦玥是一名资深汉服研究者,从2002年开始接触汉服,如今参与撰写出版了《汉服略考》《汉服通论》《汉服文化背后的汉裁工艺》等多篇学术文章和科普作品,并协助参与了《汉服归来》《华夏有衣》等书的编撰。一路走来,她通过互联网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研究汉服的剪裁、形制等。研究成果还通过网络平台和网络社群进行传播,为初涉汉服的朋友提供了解汉服的“敲门砖”。

  近两年,互联网还涌现出不少“中式变装”“国风变装”博主,他们极具创意地将服饰文化与民族乐器、说唱音乐、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相结合,手法巧妙,短视频制作精良,口碑和人气都很高。

  朱铁雄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他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用“剧情+特效”变装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视频发布当天点击量就超过500万。孙悟空、哪吒、关云长、赵子龙……朱铁雄以神话人物、传统服饰、戏曲等作为突破口,通过炫酷的特效变装,讲述感人温情的剧情故事,表现孝、忠、爱、义等中国传统价值观,3年来虽然仅仅制作38条短视频,却圈粉超过2000万人。

  今年5月,博主“宽宽”发布了一则“中式变装”视频。视频中,折扇一转,一张张精致的中式妆面随着扇子每转一圈变换一次,从改良越剧妆、京剧妆再到旗袍妆、苗族妆……各种中式妆容在背景音乐的带动下,一一展示。这条仅90秒的短视频在国内走红后,有网友建议她发到外网。没想到在外网发布后,大受好评,外国网友大赞“太厉害了”“太有才华了”“最喜欢战士妆(陈丽君妆)”“对中国服装感兴趣,要链接中”……

  打通“任督二脉”,转译中华文化精髓

  网络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中华传统服饰内涵深厚、特色鲜明,可谓“自带流量”,是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是礼仪制度、社会风貌、审美风尚等历史人文的体现。”青年作家顾小思认为,让更多人认识中华服饰、了解中华文化是进行传统服饰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顾小思曾穿着汉服去旅行,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也出版过《美人云鬓》《华夏衣橱》等书籍,介绍中国传统妆造,科普中华服饰文化;还积极与百度、腾讯视频等平台携手,制作《诗词里的汉服》《历史的衣橱》等系列节目,结合影视剧里的服饰穿搭进行讲解和真人演绎,吸引众多观众。

  在顾小思看来,如今汉服较高的认知度和日趋完备的形制体系,是这些年传统服饰文化成功传播的一个重要体现。

  此前,顾小思在澳大利亚做过一次街头访问。她身穿汉服,在悉尼歌剧院随机采访了100名路人,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令顾小思惊讶的是,有大约一半的人从她衣服上的龙纹、牡丹花纹、云纹等,正确地说出了“这是中国的图案”。

  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服饰文化传播必然要经历由浅及深的阶段。“以汉服为例,目前社会关注度和话题度都很高,但大众对其源流、形制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很了解。比如一些汉服在形制上有着‘交领右衽’的特点,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时空观念和中华文明对于‘交融’‘守序’等价值理念的追求。”张梦玥说。她觉得自己和同伴今后要做的更多工作是“翻译”,把相对晦涩的文献和文物,转译为更易被大众特别是外国民众所理解的形式,打通“任督二脉”,让他们更好地触达中华文化的内核。

  在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资深服饰文化专家华梅看来,如今,年轻人热衷于穿汉服,传承非遗,并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向世人展示传统服饰,展现出中国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高度自信。在他们的推广下,以传统服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新中式新国潮为代表的中国风设计,正体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配图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