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真相如在历史隧道中“追光” 美籍华人近20载搜寻南京大屠杀史料

发布时间:2024-12-21 12:56:24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南京12月5日电 题:打捞真相如在历史隧道中“追光” 美籍华人近20载搜寻南京大屠杀史料

   中新网 记者 朱晓颖

  “夜深人静时,当我翻看南京大屠杀资料图片和当时西方的报道,就像走进历史隧道,情绪很不好,有时会放声痛哭。但当我走出这黑暗的一页,感觉豁然开朗——偏激无助于客观地了解历史,不记住仇恨而是牢记真相,和平更显弥足珍贵。”5日,在位于南京城西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纪念馆”),美籍华人鲁照宁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感慨。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鲁照宁再次来到南京,准备将今年新搜集的史料捐给纪念馆。捐赠,对他来说已是“停不下来”的惯性之举。据其统计,近20年来,他向纪念馆捐赠了近20次,捐赠史料超过两千件(套)。

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鲁照宁久久一语不发。墙上有他二爷爷的名字——鲁葆寅。朱晓颖 摄

  站在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鲁照宁久久凝视,一语不发。墙上有他二爷爷的名字——鲁葆寅。1937年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大肆屠戮,鲁葆寅被日本兵开枪打死。

  在南京城的东边,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公墓区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之英烈碑上镌刻的4296名英烈中,鲁照宁的小姑奶奶鲁美音是唯一的女性。曾是空乘的她为营救机舱里的婴儿,不幸遭日机扫射身亡,年仅26岁,当时怀有身孕。鲁照宁的家族中,还另有4位亲人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死去。

  鲁照宁1964年生于南京。初中毕业前,他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进入纽约电力公司工作,如今在该公司担任项目督查职务。他告诉记者,年幼时就听家人说起侵华日军1937年在南京的暴行,出国后,他常翻阅当地的中文报刊,还阅读了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内心的触动不断积攒。

  2003年,鲁照宁第一次以普通参观者的身份到访纪念馆,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看到‘万人坑’遗址,我非常悲痛,就想着回美国后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

  2004年,他通过中国新闻社记者牵线搭桥,联系拜访了纪念馆时任馆长朱成山,第一次向馆方捐赠了张纯如英文版书籍、一位日本人撰写的南京大屠杀题材书籍等,并向朱成山表达了在海外帮忙搜集史料的想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侵华日军的军人手牒、刊登日军占领南京后状况的《纽约时报》原件……5日在纪念馆展厅里,鲁照宁带着 中新网 记者,一一讲解自己捐赠的在展史料,如数家珍。

“在外国网站上搜bunker(碉堡),线索是很少的,要搜pill box(药盒子),因为当时碉堡的造型和如今的药盒子有点像,这符合一些外国人的表达习惯”……鲁照宁平时经常琢磨如何搜索关键词、更有效地“打捞”线索。朱晓颖 摄

  “在外国网站上搜bunker(碉堡),线索是很少的,要搜pill box(药盒子),因为当时碉堡的造型和如今的药盒子有点像,这符合一些外国人的表达习惯”……一有空闲,鲁照宁就琢磨如何搜索关键词、更有效地“打捞”线索。

  他省吃俭用,拿出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在网络平台上自费竞拍他认为有价值的物品。有一次,他在拍卖会上看到一套历史题材期刊,共6期,竞标截止时间在午夜。担心不能追到每一期标品,他干脆标了封顶价1000.01美元,第二天早晨醒来一看,恰好1000.01美元。“我拿到了!当时特别兴奋!”鲁照宁感觉,竞拍中自己就像战士,而这样的“一掷千金”很有意义。

  今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鲁照宁告诉记者,除了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现场,他次次都有出席。在他看来,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惨案,了解到这段中国之殇、世界之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守护和平的行动中来。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鲁照宁注视着张纯如雕像。此前,他阅读过张纯如的英文著作《THE RAPE OF NANKING》(《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并萌发了在海外搜集史料的想法。朱晓颖 摄

  “2024年,将是我捐赠生涯的第20个年头,也是我的退休之年,希望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到纪念馆当志愿者、做英文翻译,与更多国际友好人士一道‘追光’。”鲁照宁说。(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