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尔木:“刮碗子”“搬尕凳”居民共建“石榴籽”家园

发布时间:2024-12-27 10:01:33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青海格尔木6月23日电 题:青海格尔木:“刮碗子”“搬尕凳”居民共建“石榴籽”家园

  作者 潘雨洁 王海防

  沏一碗滚烫的茶,用盖子慢慢刮开热气,众人围坐着边喝边聊,一碗浓茶的功夫,家长里短、矛盾纠纷都化解在热乎乎的谈话中。

  “刮碗子”是西北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和待客之道,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金峰路街道的“枫桥经验”。

图为金峰路街道居民了解学习法律知识(资料图)。金峰路街道党工委供图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深居西北柴达木盆地干旱内陆,是上世纪50年代因青藏公路修建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兴起的一座工业小城,地处进藏入疆、通甘联川的交通要道,多民族共居共融的历史悠久。

  1954年,格尔木建政时曾名为“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阿尔顿曲克”是哈萨克语“金色山峰”之意,城区最早主干道“金峰路”得名于此。如今,金峰路街道居住着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等19个民族1.8万余人,占街道总人口62%以上。

  近年来,金峰路街道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人员流动大、搬迁改造遗留问题较多的实际,探索建立党建品牌,打造“金枫社工”志愿服务队,其中“刮碗子”接访工作室通过协商调解等多元方式,凝聚社区、司法等多部门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平息于一线。

  金峰路街道园林社区的老旧小区20多年间没有物业管理,线路老化未分户,变压器年久失修,电费高、经常停电,居民反映强烈。

  “我们把供电公司负责人、居民代表叫到‘刮碗子工作室’,经过历时4个月的协商,最终免费为小区更换变压器、挨家挨户上门安装电表,彻底解决了问题。”园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乔鸿霞说。

图为园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乔鸿霞介绍电表分户改造情况。马铭言摄

  城乡过渡地区的“马路市场”曾是金峰路一带的“标识”。流动的便民菜摊、临时的旧货交易点等方便了居民买卖,也存在随意摆摊、占道经营、影响街貌、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我们对这些市场进行整体挪动搬迁,为商户减免租金、合理划分点位,做好各项协调、规范、劝导工作。”金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丁瑜说。

  如今,老市场的热络在整齐有序的街面上延续,商铺、美食摊位鳞次栉比,各民族的特色物产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而在各社区,居民们搬着“尕板凳”聚在一处,“微课堂”用“家常话”宣讲法律政策、市民公约、安全出行知识;“石榴籽”工作室中多部门共同入驻,常态化提供语言文字和就业技能培训、免费医疗体检、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心理咨询等服务。

图为金峰路街道“尕板凳”“微课堂”现场(资料图)。金峰路街道党工委供图

  同时,街道充分发动和依靠居民,建立“社区党支部+社会组织+社区党员+社会志愿者”的“四社联动”队伍,吸纳百余人在辖区划分26个网格。每天,楼栋长、网格员及时排查、收集、上报居民动态信息、意见建议,由街道寻找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70岁的韩艳花在园林社区住了20多年。“老头子生病,在床上躺了10年,社区的人天冷送棉被、天热上门打扫卫生,还来给我们检查身体。”她说,“感觉都是一家人,都想为家里出份力,单元门、外墙、楼道灯都换新了,我们几个邻居有空就下楼扫扫,有活一起干。”

  2024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和格尔木市建政70周年。近年来,格尔木市紧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安格尔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形成多元共治局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为民服务。(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