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1:41:32 来源: sp20241216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大湾区的火热建设,进一步助推港中大(深圳)飞速发展。旨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与立志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港中大(深圳)是如何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
记者:港中大(深圳)已成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作为首任校长,您提出了“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创校精神和办学理念,请谈谈您到港中大(深圳)办学的初衷。
徐扬生:2011年,我在香港参加一个会议时,听一位海外留学归来的金融界人士说,从近代以来,中国就有一大批年轻人出国留学,他们在海外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后,再回来报效国家。他的话让我有所触动。如果我们不能自主培养世界一流人才,那么今后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
我是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的,之后又去北美留学。我校其他几位校级院级领导的情况也差不多,我们在国外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说在有生之年还想为国家做点什么,那就是办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助力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是凭着这一腔热血,十年前,我们开始了在深圳龙岗的艰苦创业。我至今都还记得龙岗区政府食堂的师傅挑着灶台和餐具来给我们办食堂的情景。我也记得建校之初路灯还不全,我深夜守在路口护送学生们回宿舍时想到的一句话——“人不怕走在黑暗里,只怕心中没有阳光。”
记者:您在2022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写的那幅“大湾区,大发展”书法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港中大(深圳)如何参与大湾区的大发展?
徐扬生:我坚信,粤港澳大湾区定有大发展。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为大湾区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事关中国的未来。作为办在大湾区的高校,我们携带着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基因,又生长在深圳这一片改革开放的沃土。港中大(深圳)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法治建设这三个方面助推大湾区建设,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是基础。希望通过内地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助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自主培养建设国家的一流人才。其次,科技创新需要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来引领。我认为,能够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大学其机制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灵活的,能够汇聚年轻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以及科技界和高校的力量。港中大(深圳)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最后,不管是经济建设,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有法治的保障。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我们作为一所扎根深圳的高校,可以在理论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承担相应的工作。
记者:港中大(深圳)是如何根据国家、地区的发展与应用需求,进行科研和研究院布局的?
徐扬生:我们在科研体系构建、人才引进评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环境优化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得益于学校实施的“9+3”薪酬制度,我校教师每年拥有3个月的自由支配时间以承担科研项目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增进与社会、产业的交流,引导科研发展方向。
同时,我校还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完善教师交换共享机制。目前已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未来智能网络等重点研究领域,成立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入选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
记者: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庆祝了建校六十周年。今年,港中大(深圳)迎来建校十周年。这两所大学是怎样协同办学的?
徐扬生:我们采用港中大的学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发放港中大的学位证书,且在办学实践中互帮互助、紧密协作。我们已经推出多个合作课程,例如2+2双主修课程,此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体验生活、拓宽视野。今后这样的课程合作还将更加普及。秉承“一个品牌、两个校园”的理念,我们将进一步促进两个校园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共享。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