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6:48:45 来源: sp20241127
2023年,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一年,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迎来一个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本报,通过分析主流媒体公开报道、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等权威信息,开展新闻媒体的词频和主题聚类分析,并根据词频热度和公众关注度,甄选出生态环境领域十大热点。让我们通过这十大热点,回顾绿色发展的时代印记,感受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脉搏!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这一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四个重大转变”的伟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项重大要求。相关讲话内容与大会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2.美丽中国建设
这一年,美丽中国建设擘画出更新画卷。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旨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标本兼治的具体行动,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8月5日,“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3年会”召开,总结梳理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不断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3.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这一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利剑作用进一步彰显。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随着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向社会全部公开,一大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11月22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完成对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省的进驻工作。此后,通过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督察组查实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并分四批公开曝光20个典型案例,聚焦生态破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等典型问题,督促被督察地方精准、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
4.全国生态日
这一年,全国生态日设立并举办首个主场活动。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8月15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生态环境部发布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与此同时,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迎接全国生态日。
5.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这一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11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利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国划定了4万多个环境管控单元。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可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而把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将有效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6.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
这一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进入治理新阶段。
年底,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调整优化重点区域城市范围,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通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抑尘五大路径,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同时,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版行动计划统筹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突出,释放出从发展路径上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未来方向的强烈信号。
7.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
这一年,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拉开水生态保护制度变革的序幕。
6月,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明确2022年至2024年在长江流域17省(区、市)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社会关注度高的50个水体作为考核对象,根据各河流、湖泊、水库的不同特征,设置共同但有区别的指标体系和权重,综合考虑现状值、期望值、变化幅度等因素进行评价,力求客观反映水体水生态综合状况,构建以水生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为支撑的考核指标体系。细则的试行,既为2025年在长江流域正式开展水生态考核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其他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经验。
8.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改革
这一年,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改革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是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也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支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为做好新时期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0月,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新征程要以支撑保障美丽中国建设为根本任务,以实现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有效供给,让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9.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
这一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正式重启。
10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自愿减排交易及其相关活动各环节作出规定,明确项目业主、审定与核查机构、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等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以及管理部门责任。根据上述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发布造林碳汇等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明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适用条件、减排量核算方法、监测方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和方法学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管理实际,有助于产生国际公认的高质量碳信用的特点,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及相关活动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10.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
这一年,COP28大会巩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
我国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还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扎实推进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美气候合作领域的第三份共识文件,为全球气候治理打开新局面。12月,我国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各项议题磋商,推动各方聚同化异,通过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以及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公正转型工作方案等重要决定,完成《巴黎协定》生效以来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共识,释放出坚持多边主义、以更加团结的精神、更加积极的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
(本报记者张蕾 本报通讯员饶胜、储成君、容冰 整理)(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