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校园,边界要厘清(社会杂谈)

发布时间:2024-11-24 05:34:46 来源: sp20241124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应用。在教育领域,产生“AI+作业”的现象。据报道,一些中学生表示,AI帮忙写作业,不仅基础性题目可以直接“借鉴”AI的答案,甚至连议论文、读后感等长篇作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都能成为“枪手”。

  AI代替人工写作业,从技术上并不是问题,但AI的“枪手化”实际剥夺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性体验。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写作业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面对难题的绞尽脑汁、失于迷津的抓耳挠腮。这都是学习中绕不开的过程。正是这些曲折,才让知识的采撷之路风景不断、妙趣横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说,写作业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任务,那么AI轻轻松松地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似乎省时省力。但是,如果采用AI走捷径,便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成长需要经历漫长的认知过程。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发挥AI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要合理引导使用AI技术,厘清边界。例如,AI可以作为“帮手”,辅助教师高效完成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劳动,帮助学生快速检索和压缩各种学科背景性信息。但是,如若没能厘清边界,将学生的认知过程由“AI”代劳,这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不止校园,如若处理不好AI使用边界,在其他领域也会出现问题:在信息传播领域,AI换脸混淆了虚假和真实;在艺术领域,AI绘画可能导致原创性削弱;在科研领域,AI则为学术不端和欺诈埋下温床……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伦理和法律还没来得及跟上,就可能会引发失序和失范。

  如果说,普通的技术生产的是外在于人、但仍然依赖于人的工具,那么AI在诞生之初,其宏愿就是试图复制人类自身,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处理好AI边界问题,让AI技术实现有序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AI的边界该如何划定?其实,我们怎样看待技术和工具,本质上是我们怎么看待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拿AI肆意牟利,或是让AI完全代替思考,就是本末倒置。AI的边界是“人本”,应给AI使用戴上“紧箍咒”,防止它跨过边界,成为人欲望和惰性的“催化剂”,而应成为辅助人们思考的“好帮手”。

  边界之内,AI有着无限潜能。仍以教育领域为例:在清华大学一堂名为《元宇宙发展与挑战》的课堂上,学生们充分结合AI与多学科知识,或探索如何在火星上造房子,或为“尔滨”设计拟人形象,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我们期望看到更多这样的“AI+”,让AI成为人的臂膀、人的延伸,帮助人类社会更好发展。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