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0:22:06 来源: sp20241227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微连发三篇述评文章,直指美国加征关税对全球经济和美国自身经济带来的影响。此三篇文章虽然篇幅均不长,然笔锋犀利,数据清晰,论证有力,绝非一般性述评文章。
这不是“金轩”首次亮相,进入5月以来,国家发改委曾就产能过剩等问题也连发数篇署名“金轩”的文章。
“金轩”的谐音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建议所有关心经济政策的朋友们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逆全球化推升通胀水平
美国经济新难题 全球经济大隐患
——“维护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普惠包容发展”系列评论之一
全球化时代,美国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大量价廉物美商品,既满足了广大美国企业和美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又降低了美国的进口价格和通胀水平,2001—2017年美国CPI年均上涨2.1%,基本维持在2%的目标值附近。2018—2023年,美国CPI年均上涨3.7%,远高于2%的目标值;其中2022年涨幅达8.0%,创198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今年4月份,美国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3.4%,仍高于2%的目标值。这其中既有为应对疫情冲击、财政货币政策过度刺激的影响,更有美国推行逆全球化导致进口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根据全美零售联合会测算,如果取消对华商品加征关税将降低美国通胀率1.3个百分点。
近年来,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进口自亚洲、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的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范围不仅涉及钢铁、机械设备、化工制品、塑料制品等生产环节商品,还涉及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产品,甚至还包括大量食品、服装、日用品、药品等基本民生商品。据有关方面测算,美实施多轮加征关税后,2019—2023年美国食品、衣着、生活用品、汽车及零配件价格平均涨幅为4.9%、0.8%、3.5%和5.3%,较2017—2018年的平均水平分别多涨4.8、0.8、4.5、6.1个百分点,合计推升CPI多涨约1个百分点,对同期CPI走高的贡献率超过60%。美国负责财经工作的有关官员曾表示,关税加重了美国消费者直接承担的成本,抬高美国商品进口成本,对高通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成本最终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当前美国通胀水平依然在3%以上,后期可能有所回落,但年内大概率仍将高于2%的目标值。美国推行逆全球化、搞“脱钩断链”,导致全球要素资源错配和产品供需错配,势必对其国内通胀水平回落带来进一步制约,这既是美国经济面临的新难题,也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大隐患。(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金轩)
推行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己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维护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普惠包容发展”系列评论之二
一段时间以来,美部分政客以“去风险化”为名,行“脱钩断链”之实,四处构建所谓“小院高墙”,近期更是刻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为加征关税造势。毫无意外,5月14日美国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美继续在损人不利己的轨道上越滑越远,将给全球贸易体系树立“坏榜样”、带来恶劣影响,损害全球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中美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历史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经济规律看,中美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等结构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中美经济合作的互补性。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4成以上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美国拥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系统,汇聚了全球各领域的顶尖高端人才,“中国制造+美国创新”“美国技术+中国应用”等模式是不少跨国公司的共同选择。
从市场规律看,中美产业链供应链分不开且断不了。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规模、120多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吸引包括美在内的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报告显示,约90%的美资企业在华实现盈利,近70%的美资企业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可以说,中美已深度融入各自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强行推动“脱钩断链”结果必然是自食苦果。
从历史规律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过去几十年,人类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这是大多数国家坚持和平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客观结果,开辟了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各国人民追求的,不是“新冷战”,不是“小圈子”,而是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也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始终是中美两国的最好选择,两国应该为实现共赢、多赢凝聚最大共识。
二、美国推行“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已
美国大力推行“脱钩断链”,违背大势,不仅无助于自身问题解决,而且还会使自身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扭曲资源要素配置。美国滥施关税等手段,人为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大幅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仅难以达到重振制造业的目的,反而削弱了其产业国际竞争力。以芯片产业为例,数据显示,在美国建造半导体芯片工厂的成本比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要高出四成以上,高昂的成本导致不少制造企业对回流美国心存畏惧。
加重美国居民负担。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直接助推了美国国内商品涨价,给普通民众生活带来了较大压力。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和许多其他行业团体都公开反对对中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称“关税每年给服装、鞋类和旅游产品增加数亿美元的成本,对美国低收入消费者的影响尤为严重”。美国零售商联合会也曾发表声明,敦促美国政府“放弃关税计划”。美国消费者非常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品质和价格,很多美国汽车媒体记者、博主、车评人参加了近期北京国际车展并进行了试驾,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给与了高度评价。美国政府滥用关税措施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挡在美市场之外,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牺牲本国企业利益。美国以“国家安全”“人权”等为借口,对其他经济体任意加征关税,已严重损害美国企业利益。美国媒体指出,美企几乎承担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全部成本,关税成本伤害的是美国企业,伤害的是美国民众。
破坏世界贸易秩序。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不断滥用国家安全例外原则破坏正常的国际贸易,导致贸易问题政治化,严重冲击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开警告,全球经济的碎片化导致贸易成本上升,总体经济产出可能萎缩多达7%。
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策略,试图将“中国制造”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严重削弱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已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有西方媒体评论指出,“几乎从任何角度来看,将‘中国制造’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之外都是失败的”。
当今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损人不利己,也将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中美作为世界大国有责任共同维护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发展和福祉贡献应有的力量。(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金轩)
加征关税将对美国降通胀形成反噬
——“维护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普惠包容发展”系列评论之三
今年一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PCE)、核心PCE环比年化增长率分别为3.4%、3.7%,创过往四个季度高点;4月份,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4%、环比上升0.3%。这一轮始于疫情期间的美国高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与需求拉动型的复合通胀。随着美联储多轮次加息操作,美国通胀率看似进入下降通道,但从实践看,加征关税将对美国降通胀努力形成反噬。
从需求看,美国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所采取的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一度导致需求扩张过快,引发工资—通胀螺旋式加快上升,这是导致疫情期间美国通胀率创近40年新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加快调整,需求因素的影响有所衰减;但反映住房需求的房租价格等增速仍明显高于疫情前水平,限制通胀率回落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成本看,美国此轮通胀既与疫情导致全球产供链阻滞抬升生产流通成本有关,也与美国单方挑起贸易保护主义,扰乱全球市场竞争秩序密切相关。2018年以来,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多轮关税,而承担关税成本的美国进口代理商、批发零售商则纷纷将这一压力以“涨价”形式转嫁给下游生产者和终端消费者,对美国高通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效果,导致其最高通胀率一度达10%左右,核心PCE指数也接近6%。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美国政客鼓噪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还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竞争力与所谓“政府补贴”挂钩关联;5月14日,美国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这充分说明,所谓的过剩也好,补贴也罢,不过是为美国“保护主义大棒”故伎再施做铺垫罢了。实际上,加征关税,百害无一利。一方面,加征关税长期看无助于美国自身产业发展。全球经济繁荣发展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将打乱资源要素配置、阻断产业链供应链、阻碍美国内产业充分竞争,虽能得益一时,长远看则不利于本国产业发展。目前,全球知名整车企业或整机企业的配套商名单中涉及大量非本国企业,这种融合互鉴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由此可见,无论是以“去风险化”为名割裂产业链供应链,还是以单方加征关税、抬高壁垒方式削弱他国商品竞争力,都是狭隘和短视的,非但无法强化自身产业竞争力,反而会迟滞优胜劣汰,影响产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加征关税反噬美国降低通胀工作。历史告诉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要素、顺应比较优势等经济规律开展国际贸易,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进福祉的重要方式。全美零售商联合会政府关系负责人表示,在消费者继续抗击通货膨胀的时候,本届政府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对进口产品额外加税,这些税款将由美国进口商支付,最终则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将导致其通胀居高难下,无疑会直接影响其国内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进而削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 金轩)
来源: 中新网 微信公众号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