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2:20:48 来源: sp20241230
前不久,应好友老郑邀约,去他的老家走走。这是福建莆田沿海一个叫东墩的村子,今天,当地人仍习惯称之为土墩村。初听村名,我想到,这个村子或许和土关系密切。谁知来到村子,下车一看,水波潋滟,错落的民居、芳草萋萋的小公园和沿沟道的观景线,映入眼帘。原来,土墩是个水乡。
老郑一路拍摄了开花的菖蒲、嬉水的鸭鹅……好久才想起了我。回过头来,他得意地对我说:“这就是我老家,闽中木兰溪下游临海的一个地方。溪流到此,有时分出了沟,还蓄成了塘。那沟沟汊汊,织成了一张水网,许多人家就在这水网上生活。”
我点头称羡,却又有些纳闷:“老郑,你跟我认识这么久,怎么今天才带我来这么好的地方?”
老郑哈哈一笑,说:“过去,我哪敢请人过来?敝村历来因水害叫苦不迭,‘贫穷’二字怎么也甩不掉呢!”这些年来,木兰溪全域治理成功,下游的村庄生态得以日益改善,终于显露出一番滨海风韵。
进入村子,只见村子依水而建,蔬菜大棚比比皆是。走到哪里,都能听见鸟鸣声、流水声。秋风吹过,果香、花香沁人心脾……想起老郑提到村子过去的窘况,真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老郑的话越发多了起来。他说,过去,这里的泥土中含碱,人们以种芦笋和韭黄为生。这里的芦笋俗称绿笋,与五花肉同炒,清鲜爽口。韭黄嫩而味美,许多外地人都喜欢食用。
老郑接着讲起了故事。前几年,村里人开始在耕地轮作上动脑筋。为找准种植方向,他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其他村庄取经。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锁定了大棚蔬菜。可刚开始,大多数村民还是有疑虑。于是,村干部带头示范,每人认领一亩地。他们先从小拱棚种植黑冬瓜开始,又请来农技员指导,引进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很快,10多个蔬菜品种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第二年,村民们纷纷找上门来,主动要求加入。到第三年,全村各处都搭起了大棚。现在,他们又以电商网络为平台,吸引城镇顾客……
看来,这个小村的人为了日子过得更好,真是使尽了浑身解数。
说来也巧,在村巷中边走边聊,遇到从镇上开会回来的一位村干部。他热情地对老郑和我说:“中午村里开展慰问活动,请60岁以上的老人在村部吃风味午餐。欢迎你们一起过来体验一下!”几番推辞不得,我们只得前往。踏进村部一看,老人们欢聚一堂,好不热闹。席间,居然尝到大棚种植的芦笋、韭黄,还吃了鲜甜的龙眼。
饭后,老郑又带我来到村中桥头的一座凉亭处。亭内,摆有茶桶、纸杯,还有几张竹长椅;木柱上,竟还有供手机充电的插座。老郑说,这凉亭外边是行人必经之道。也不知多少年了,每到暑天,村里人便会轮流烧茶水放在亭里,免费供给路人。
说话间,我在一张长椅上坐下。不远处一只鹭鸶点水而去,瞬间水光潋滟,我的身心即刻滋生一种被水洇透的舒爽。我不由想到,眼前这一片土地,面积虽小,却因江河之兴,见证着岁月的嬗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20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