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1:39:53 来源: sp20250102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就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充分体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深入理解。
增强历史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只有不断增强历史定力,才能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更好凝聚起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改革开放,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谋划改革开放,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
认清历史方位。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方面,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对于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并进行系统部署,体现了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的思路,也充分说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系统集成、释放制度效能。
展现历史担当。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推进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历史逻辑一脉相承、实践逻辑环环相扣、重大部署接续递进,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并越来越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历史担当。
坚定历史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虽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志奇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