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21:22:29 来源: sp20241225
训练间隙,海军某基地某连官兵开展小游戏舒缓身心。刘秋红摄
爱,是对抗不良情绪的一剂良药
在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潜水员队伍里,提起李刚,人尽皆知。
让人难以想到的是,这位身经百战的“明星”潜水员,曾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
那年,一艘地方游船遭遇极端天气失事,支队紧急驰援,李刚第一次带队进行夜间作业。浑浊、湍急的江水中,潜水员一次次扎进江底。水下一片漆黑,靠着头盔灯微弱的光亮,李刚和战友们在狭窄逼仄的空间中来回穿梭。
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实在渺小。李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上岸后他连续多天失眠,有时候,触碰到金属都能给他带来一阵冰凉的寒意。
归队后,几名潜水员变成了“被扎瘪的气球”:上课,他们提不起精神;训练,他们鼓不起干劲,整个队伍就像被一团“低气压”笼罩。这不仅给他们个人的工作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对单位训练进程和练兵实践产生了影响——出现应激反应后,相关人员一段时间内就不能担负重要任务。
“这一问题躲不掉也避不开,如不及时解决,就像埋下了一颗雷,随时有爆炸的危险。”该支队领导分析,外部环境刺激,加之个人心理调节能力不足,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一个“爱”字,如果能够引导潜水员将目光放得更远更宽广,就能用以身报国的大爱扛起使命的重担。
那时候,支队领导常常在饭后与参与救援的队员们“偶遇”,邀请他们一起散步;闲暇时间,战友们邀请他们一起跑步、打球;每到周末,大家外出回来总要给他们带些精致的美食……一堂形势战备教育课,支队领导指着窗外的广袤大海,若有所思地说:“海,美丽而危险。如果敌人来犯,我们一定要把战火挡在海上,避免生灵涂炭的悲剧重演。”说完,对着官兵发问:“你们怕吗?”
“不怕!”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我也不怕。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我们必须更加坚强。”讲到这里,支队领导有意看向几位参加任务的潜水员。眼神相接时,李刚握紧了拳头。
这些平常的细节,慢慢打开了他们的心结:李刚认识到,正是因为生命脆弱,所以才需要有人守护和平安宁。如果被轻易打倒,则是对军人身份的亵渎,更是对组织、对战友的辜负。
内心的认同激发出强烈的使命情怀。李刚一次次挑战自己,在体能技能上与大海博弈,也在心理上与危险、黑暗、孤独对抗。后来,在他的带动下,支队涌现出一大批潜水高手。
“爱,是对抗不良情绪的一剂良药。”李刚说,当一个人处在情绪低谷时,容易陷入孤独和自我怀疑。通过真诚的关怀交心,传递爱与善意,才能让人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工作的价值,帮助其改变消极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部队是一个战斗集体,真心真情才能凝聚出真正的战斗力。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海军转型建设步入“深水区”,官兵直面许多从未经历的环境、事件、风险和挑战,工作动力和心理压力同步增加。“岸上做客、海上为家”的大趋势下,保持官兵良好心理状态,事关部队安全稳定,更影响战斗力建设甚至决定任务成败。很多时候,任务过程环境恶劣、条件简陋,相关问题的解决必须因地制宜,依托官兵身边的“心理医生”。
每次身处幽暗的水下,李刚总会习惯性地想一想阳光、海滩和战友们的笑脸。他知道,那些点滴的爱与善意,曾经汇聚成一束光,将他的生活照亮。
帮助官兵打开心门,需要合适的钥匙和会开锁的人
有段时间,上等兵赵航很苦恼。
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赵航心中期待的海军生活,应该像歌里写的那样“驾战舰、去远航”。可是,他却被分到某守备部队。
严重的心理落差,让赵航产生抗拒,他不爱与人交流,训练场上怕晒怕累,没少受批评。一次战术训练期间,他借口上厕所,躲到学习室练习书法,班长发现后严厉批评了他——
此前,班长做的许多工作,讲的许多道理,他没有听进去;但这次批评,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深深烙在他的心里。
然而,班长并没有放弃他。那天晚上,班长把相关情况详细记录在《兵情日记》里,认真分析赵航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正是这份《兵情日记》,为事情带来转机。连队政治指导员看完相关记录,得知赵航从小爱好书法、一有空闲时间就临摹名家名作。指导员思索之后决定,为赵航举办一场个人书法展。展出当天,赵航一改往日状态,积极地为大家介绍作品,战友们纷纷为他点赞。
“今天是我下连以来最开心的一天!”这场展出让赵航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更感受到连队和战友对他的关心和重视。当晚,赵航来到指导员房间,为自己之前的行为道歉。赵航向指导员坦白,之前他的想法太过偏执,不仅让自己深陷情绪泥潭,更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身边战友,他决心改变自己。
赵航的改变,记在了班长的《兵情日记》里。看到赵航的训练情况和成绩数据,指导员感到由衷欣慰。他写下这样一条批语:“心理失落的战友,就像一只应激的小刺猬,封闭了自己、扎伤了他人。必须建立完整的机制,及时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方式,才能让他们重新走回阳光下。”
带兵人撰写《兵情日记》,就是该部心理健康防护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部队任务繁重,官兵精神容易高度紧张,部队运用院校最新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定期开展心理普查、评估,加强对官兵的“心呵护”。
与心理问题的正面交锋,让越来越多的带兵人认识到:呵护官兵的健康心理,就是在呵护战斗力。各部队立足自身特点展开探索实践:某驱逐舰支队定期组织“甲板趣味运动会”,某潜艇支队建立心理宣泄室、VR体验室等心理训练平台,某基地构建“三互三帮”网格化教育管理模式,航空兵部队将心理评测纳入飞行训练体系……
“帮助官兵打开心门,需要合适的钥匙和会开锁的人。”该战区海军机关同志告诉记者,他们早就关注到这一问题:早在2017年,他们就联合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开办了心理骨干培训班。此后,基层营连主官、中高级军士、基层政治教员等多个不同层次的集训,心理健康防护都是必学必训的内容。这几年,他们组建心理服务站,邀请心理学专家定期深入部队,成立多支心理服务小分队,跟随部队出航、驻训、演练,一支支“心力量”始终守护在官兵身边。
能量“在线”、状态“满格”,一茬茬官兵以海为家、仗剑天涯。
军人的心胸,都是靠磨砺撑大的
心理脆弱时,是什么感觉?
“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也可以给我的世界投掷手榴弹。”这句形象的比喻,出自某基地上等兵李励。
刚入伍时,李励感觉自己与部队格格不入,对一切充满了警惕:班务会讨论,他把自己当成外人;班长关心,让他觉得是在给他压力;有时战友们的鼓励,也会被他归为“瞧不起自己”……
这些细节,引起连长的注意。原本,连长有些不解甚至生气,但当深入了解后,又对这个“浑身带刺”的兵,产生了满满的怜爱:李励很小就失去母亲,父亲重组家庭,为了挣钱养家带他辗转多地,仅初中他就换了好几所学校……
“由于认知、情感、性格上的差异,每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会有不同反应,稍不注意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该基地军医白绩琛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多方面诱因。个别官兵走向封闭,有时也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带兵人不可一味质疑和谴责,而是要像“剥洋葱”般耐心包容、层层深入、综合干预。
一个偶然的时机,连长发现李励喜欢历史。组织教育时,他常在不经意间提问历史问题,李励总是回答得最快、最准确。后来,连队专门针对一个历史话题组织辩论赛,李励站上讲台“舌战群雄”,被战友们投票评为“最佳辩手”。
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往往就在一念之间。曾经,李励一度认为“人生不过如此”,而当他抛除杂念往前走时,终于发现,自己还有多种可能性——
不久前,营里组织专业比武,连长点名让李励参加。李励一开始有点抗拒,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自己动手能力极强。比武现场,他成为一匹“黑马”,夺得义务兵组第一名。载誉归来,连队专门为他制作海报,张贴在宣传栏。
每到夜晚,流光的灯箱映照出李励飞扬的笑脸,连长感慨万千:也许,内心的伤疤,已经成为他最坚硬的铠甲。
分析各单位历次心理测评情况,该战区海军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整体来看,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官兵数量,重大任务部队反而相对较少。换句话说,越是直面斗争、搏击风浪,官兵的心理状况反而越健康。
对此,他们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军队是要打仗的,面对心理问题,除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还必须提供平台、搭建舞台,让官兵在实践磨砺中强心智、壮筋骨。这一思路,实际上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疗法”。
去年,某潜艇组织一场脱险训练。战士武鹏爬进发射管,冰冷的海水、封闭的环境、不断增大的压强,让他感觉呼吸困难,晕了过去。从那之后,武鹏有了心理阴影。
电工技师陈祖军带武鹏来到荣誉室,指着一等功奖状,又一次讲起那个熟悉的故事:2014年,正在执行远航任务的潜艇突遇“水下断崖”,艇体急速下降。主机舱一根管路因压力陡增而断裂,海水喷射涌入,陈祖军果断下令封舱,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则“准备牺牲”。
弥漫的水雾中,陈祖军凭着肌肉记忆快速关闭各种阀门和设备,让海水没有影响其他舱室。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脱险,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怕死不当潜艇兵。”陈祖军告诉武鹏,在“鬼门关”闯过一遭,他最大的感受是:面对危险,越是内心强大、临危不乱,越有可能生还。
后来,陈祖军主动带着武鹏参加各项心理行为训练,甚至外出时,还安排战友陪武鹏玩“密室逃脱”锻炼胆量。又一次脱险训练,武鹏克服恐惧感,按照前期掌握的方法诀窍,终于成功“脱险”。
现在,武鹏已经能够独立值更。跟着潜艇巡弋在幽幽深海,他想起出航前看的电影《长安三万里》,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轻舟已过万重山。(雷彬 张宸熙 曹东南)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