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1:30:06 来源: sp20250111
“免密支付”,便捷背后有安全隐患
伴随这一功能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盗窃案件、乌龙事件屡见不鲜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这种事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
李先生介绍,自己曾邀请21岁的信用卡业务员杨某上门办理信用卡和POS机业务,许多流程需要在本人手机上完成,李先生将手机交给杨某操作,自己则在店里忙其他工作。
在办理过程中,杨某帮李先生在网购平台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此后,杨某又使用李先生的手机验证码在杨某的手机上登录了李先生的账号,而李先生并不知情。随后半个月,杨某利用李先生的账号进行了18笔消费,累计5000余元。收到账单提醒的李先生立即报警立案,随后杨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数字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购物平台纷纷设置“免密支付”功能,给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伴随着免密功能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盗窃案件、乌龙事件屡见不鲜,安全情况堪忧。
现实生活中,与李先生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人因为没有设置手机锁屏密码,手机丢失后被不法分子“免密支付”购买商品;有父母疏于管理,孩子通过“免密支付”功能购买玩具或游戏装备;还有不少网络诈骗分子借助“免密支付”功能盗刷消费者账号,往往给消费者带来较大金额的经济损失。
既然“免密支付”功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何大众还是选择开通?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年轻一代的观点集中在“便捷、省事儿、节约时间”。年龄稍长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开通“免密支付”功能,大多数是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免密”,更别提如何取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租借充电宝、租借共享单车、酒店信用住等服务,一旦使用,就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而一些网购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在付款界面,以小于其他说明的字号提示“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有的甚至是“默认开通”选项,消费者极易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开通。有的平台还通过立减1元到几元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此外,用户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开通“付款码”的同时,就默认同意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
与开通时的便捷相比,该功能的取消却并不方便。记者通过操作两个支付平台发现,基本需要进行6步以上操作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经过事先的步骤查询,很难在“迷宫”般的系统里准确操作。
这种“被免密”的现象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对此,山东元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坤宝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如果商家在没有明确告知并获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平台或者商家应该遵循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条件、风险及取消方式,并且提供明显的提示信息,不得默认勾选该功能。”刘坤宝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消费者应该设置锁屏密码,下载APP或者使用公共WIFI时提高警惕,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一旦发现手机或银行卡遗失,应当立即报警并通过银行或平台挂失,及时修改相关密码,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张嫱 工人日报 【编辑:苏亦瑜】